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文章字数:2,374
                                                                                           ★李龙强
   高校体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是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则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文化建设的全覆盖。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盲区,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都可以在体育文化建设中找到对应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体育领域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通过发展体育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为国家富强服务;体育教学、体育比赛要渗透民主精神,国际体育规则的制定也要发扬民主,中国应当有规则制定参与权;文明对于体育的要求是尽量淘汰背离体育本质而容易造成运动员伤害的、培养观众残忍品性的比赛项目,观众要尊重裁判尊重双方运动员;和谐对于体育的要求是要做到健身与健心相辅相成、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相辅相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于体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是:体育活动要通过提升运动技能以提高人的身体的物理自由度从而增进体育活动当事人对于自由的热爱与维护;体育领域要全面贯彻体育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包括竞技体育中运动员、陪练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之间的平等和体育教学中师生平等;公正是体育裁判的底线,黑哨是体育裁判的耻辱;法治对于体育的要求就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体育立法体系、加大体育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对于体育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等等。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体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是:一切体育当事人都要牢记爱国使命,在具体的体育分工中敬业精业,诚信为本,友善亲切善待他人。二是能够提高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政治站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树立大体育观,要与学校美育、学校德育、学校国防教育、学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谋划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制定适合各自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把艺术体操、拓展训练、军事训练、武术教学等纳入学校大体育范畴。要盘活学校体能训练场地设施的存量,做到体育教学部门与艺术教学部门的硬件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没有体育专业学生的公共体育教学部门与艺术教学部门合并。拓展训练与军事训练要常态化,要纳入体育教学部门的日常工作,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或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建立制度,把体育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纳入师德考核范围。第二,完善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把拓展性体育训练、军事体育训练、急救与逃生技能训练、艺术体操、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武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道德水准、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特色体育项目、体育文明教育、《体育文化学》等纳入选修课,充分发挥各类优秀体育教学资源的育人功能。体育教学是普通高校实施上述各类教学的最佳载体,在体育教学中充实上述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认同。第三,为高校体育社团配备社团思政导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主动承担为大学生社团包括体育社团的思政指导任务。社团思政导师要指导社团在活动策划与实施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提高社团水平,指导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建议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把学有专长、能力较强的教师吸纳进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切实提高指导社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探索“双导师”制,让专业指导教师与思政指导教师互相启发、有效协同,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在社团干部管理中,学校应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和党团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加强督导与考核。
    第四,高校工会组织要把全体教职工的体检拓展到体检和体测结合,达标者给予奖励。要把职工体育活动常态化,创造条件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要在全体职工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在各类体育集会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高校教职工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高校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第五,高校设立各自的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与每年的学校运动会同步共进同频共振。要改变目前体育运动会全员参与度不高文化氛围不浓的局面,要在体育文化节对在体育活动与体育工作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教职员工和大学生进行表彰。
    第六,制定可以操作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评估体系,主要指标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指标体系,如体育教师胜任度、学生体测达标率、全校员工体测合格率、体育锻炼人均时间、体育资产利用率、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率、体育知识普及率、体育社团的种类与规模、特色体育项目的有无及成绩等。
(作者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