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教育回归什么,如何回归?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
文章字数:3,291
                                                                                                ★张文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大学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即读书;回归本分,即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即培养人才;回归梦想,即“双一流”的教育梦。这“四个回归”从四个层面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彰显了现代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高校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回归常识从学生的角度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回归本分从教师的角度说明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回归初心从大学的角度说明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人才,回归梦想是从社会的角度说明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双一流”,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具体到某个专业来说,“四个回归”需要回归什么,怎样回归,这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来论述“大学本科教育回归什么,如何回归”这一问题。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新闻传播学、编辑出版等非中文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本科教育的专业标准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们必须按照教育法与专业标准的理念培养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意识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要求有明确的了解,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之处,意识到自己专业的独特之处,意识到专业能力与一般能力的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体特征,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流派与社团、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并着重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体风格、精神气质等方面形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具体认识,并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精细分析,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文学审美、分析、评价、  写作能力。以上几点体现了中文专业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不经过专业的培养难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必须以广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否则,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必须在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的教师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对文学史知识略讲甚至不讲,学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很难读懂那些意蕴复杂的作品,只能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完整的‘史’的概念也能有益于将感性的审美感知提升到理性的抽象思辨的高度,所以既重视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养成,又强调文学史知识系统的掌握,二者不可偏废。”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回答一些重大的文学问题。并且“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形式主义使它无法解答一系列文学的重大问题。”因为文学是一种审美形象,并不是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学形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很难理解文学形象的深刻丰富的意蕴。中文系学生除了掌握较广博的文学史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这需要广泛阅读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原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要教育学生爱读原著,激励学生多读原著,教给学生会读原著。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多读书、读好书,鼓励他们利用大学阶段比较宽松的时间尽可能地多读经典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从1917年算起到现在不过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涌现了众多的经典之作,阅读这些作品,我们能感知近百年来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坎坷,能理解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历程,能领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无尽魅力,能接受形象、生动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我们还应该要求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就系统地阅读一些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评论等方面的学术著作,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改变切入作品的视角,提高把握作品的能力,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通过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我们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研究式、谈话式、原著导读、专题报告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讲授法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可以充分发挥课堂优势。课堂上既有教师的讲解,也有学生的回答,教师与学生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性、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整、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地位,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研究性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契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研究性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为学生拓展自觉思考、主动审美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逐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并对某些内容达到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我们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就自己有研究心得的内容向大家展示、分享。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对于讲课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能顺利完成,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其他学生会认为教师在敷衍课堂。
                                                                                                            三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讲授这门课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学术意识,学术意识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不但要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还要作一个知识的生产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还要做好学术研究。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学术修养、能站在学术前沿、给学生以启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吸取学界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同时把自己的学术成果纳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有新意、有生气。
    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又是一门当下性的学科,上接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下启丰富、开放的当下与未来的文学,这种特殊的品格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既要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又要具有清醒的当下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要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作品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关照,才能得出符合历史的判断,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与判断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下意识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要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当下现实生活、当下文化建设联系起来。“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时代的结合不应过多从技能上采取突破,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当下’意识的灌输,把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人生或当今时代紧密相连,而不是就文学史讲文学史,就作品分析作品,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套路墨守陈规,教师应指导学生既回到文学作品的‘当下’,理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又要引导学生发出历史的追问,能散发思维,借历史(文学)对今天进行思考。”我们可以联系当下的文化建设,让同学们思考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坚持文化自信,这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公共关怀,廓清他们对中国现代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我们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者,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要有鲜明的教育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成功地教给学生或者说传递给学生,必须钻研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无障碍地教给学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锐意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灵活的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鲜明的教育意识能让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研究者,明确自己学术成果的接受者是一群低于自己水平的大学生,就能自觉地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