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我校“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文章字数:4,449



★记者 刘麦霞 赵英卓
张军: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张军,男,陕西陇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现为我校生物学院教师、小麦育种团队骨干成员。张军同志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两次赴非洲从事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他克服各种困难,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中共党员和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2019年1月,张军入选陕西教育系统2018年第四季度“我身边的好典型”。2019年4月25日,入选2019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商洛好人”,4月28日,荣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
不辱使命 两次援非
2013年7月,在读研期间,得知需要2名科研人员赴非洲进行研究时,张军就第一个报名参加。在马里,从田间试验、室内检测到日常生活,对于张军而言,遇到的困难都是人生第一次。他暗下决心,不搞出点名堂誓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废寝忘食、勤奋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工作成效和敬业精神受到了高度赞赏,马里主流媒体还对他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硕士毕业后,张军就来到商洛学院工作。2016年3月,陕西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招募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人员,张军踊跃报名参加。当时他新婚燕尔,身边亲朋好友都劝阻他不要去,可张军想起自己心中的“育种梦”就热血沸腾,使命在肩就要勇于担当。好在妻子通情达理,坚定支持丈夫,他于同年4月义无反顾再次踏上了援非的征途。这次的农业示范技术中心地处喀麦隆雨林腹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停水断电断网频繁,每月都必须去距离中心200多公里之外的首都雅温得买煤气和生活必需品,常年高温酷暑,蚊虫肆虐,疾病盛行,医疗条件简陋,药品经常供应不足。半月后张军得了疟疾,历经半月有余的治疗才彻底痊愈。面对艰苦的条件,张军没有退缩,治疗稍有起色,又投入工作了。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张军和队员们挽起裤腿,光脚走进水田进行插秧现场示范,每次都被蚊子叮咬得满腿是包。
2016年9月,张军因示范中心工作需要回国一趟,同事听到消息时以为张军可以借此机会“逃避”回国不来了。但,他没有,他告诉自己,在这里自己不仅代表着中国,也代表着商洛学院形象,不能当逃兵。出差任务完成后,他又如期回到了示范中心。回到中心后他身兼数职,除负责水稻田间试验示范外,还承担示范中心海外党支部的宣传委员、翻译、文书、实验室管理等工作,经常忙得连口水都顾不得喝。
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张军工作认真、业绩突出,被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授予“优秀援外专家”的荣誉称号;喀麦隆农业部高级官员、示范中心喀方主任专门给张军发来表扬信。
援非22个月来,饱尝了远离祖国、家人、朋友的情感孤独,忍受着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语言不通、生活不便带来的困扰,但张军始终坚定信念、胸怀使命、牢记嘱托,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留下了商洛学院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辛勤汗水和丰硕成果,播下了中非友谊的种子。张军说,只要援非工作需要,他仍会义无反顾,毅然再次踏上非洲大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贡献力量。
脚踏实地 勇于追梦
“育种梦”的萌芽,源自于张军儿时记忆。家乡农民都是看天吃饭,天气不好,就吃不饱肚子。张军听说选好种子,就能够改善因恶劣天气导致粮食收成少的问题,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学农业研究育种。参加工作以来,跟着我校育种专家于浩世一起做小麦育种,很快成为育种团队的骨干。“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成了他的“工作标配”。
位于学校小操场西边的小麦育种田,因各种原因至今只有羊肠小道可抵达。从整地、播种、管理、收获全靠人力完成。冬灌时水管必经车道,只能在晚上进行,浇完地收拾完工具回家已是半夜;播种、杂交、收获等农忙季节,清晨带着教案下地劳作,临近上课时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往教室冲;利用周末和假期,就去小麦繁育基地了解商麦品种的试种情况,这些,已经成为了张军的生活日常。经过张军同课题组的共同努力,商麦系列小麦已经成为商洛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并在渭北旱塬地推广种植,为商洛及同类型生态区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面白好吃、产量高”,受到种植户的普遍青睐。
张军说,到了非洲,才知道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有多热情,对中国有多向往;到了国外,才知道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有多让人自豪。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全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应该去努力奋斗,应该去好好生活。
王宝珍:让爱常驻心间
王宝珍,女,陕西商州人,200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多年来,她立足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工作之余,她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工作,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为老服务的热心人
为了做好为老服务工作,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王宝珍于2016年组织了150多名大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成立了商洛市天健为老服务志愿者协会,兼任秘书长及办公室主任。自2016年以来,她带领志愿者与商州区板桥敬老院、东关社区等单位结成关爱帮扶对子,为老人送去关爱与温暖,还联络商洛市老年学会、市中心医院等单位,为敬老院成立基础护理室,每月为老人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帮助提高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指数。三年来,累计开展100多次活动,服务6000余人次,为老人筹集物资及活动经费等共计5万多元,其中她个人捐赠2万余元。如今,每当她走进敬老院,就有老人笑呵呵地说:“咱的闺女又来看咱了!”
王宝珍还长期带领志愿者协助商州曲艺家协会传承商洛民间曲艺,开展关爱非遗老人项目。她积极支持和参与扶贫戏的编演,亲自摄影摄像,帮助老人整理活动资料;组织了商洛学院首届公益音乐汇演,为残疾的道情非遗传承人贾福来老人募集癌症治疗费用;为商洛漆泥塑、皮影制作传承人王兴时老人做文化创业支持。活动多次受到省市媒体报道,被商洛市民政局评为三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被陕西省事业发展基金会评为陕西省“最美敬老志愿者”先进集体。王宝珍也被授予陕西省“最美敬老志愿者”先进个人和“商洛市十大孝子”荣誉称号。心系留守儿童的暖心人
商洛地处秦岭山中,许多留守儿童由文盲、半文盲的爷爷奶奶照料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学习动力不足。面对这种现状,2017年4月起,王宝珍组织志愿者走进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红旗小学,开展了团体辅导、图书捐助等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2018年,她策划了“呵护绿芽爱在山间”项目,联合蓝商高速商州西管理所、邮政储蓄银行商洛支行等6家单位,支教山区小学,传递温暖和爱心,给商州区红旗小学、柿园小学、牧护关刘村小学等山区学校的千余名青少年教授绿植养护、生态保护等知识,帮助孩子们树立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立志成才的热情和信心。孩子们不仅从中学习了知识和技能,还收获了快乐和自信。该活动受到了商洛各界的支持与关注,商洛日报、商洛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其报道。
传播志愿精神的痴心人
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王宝珍不忘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与指导。她耐心为志愿者讲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定期组织、开展“服务技能,服务文化,设计项目,写作培训,礼仪训练,摄影技能”等特色培训课。她努力寻找机会,组织志愿者参加省级志愿者培训4人次,市级志愿者培训30余人次。为创建规范的志愿服务团队,她建立了协会奖励机制,定期总结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团队的管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并积极选树协会中的优秀典型向上级部门推荐。如“中国好人”唐伟丽、“商洛好人”徐传朗都曾经是她们队伍中的一员。
助力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作为教师,王宝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兢兢业业上好每一节课;以育人为使命,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通过指导他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推荐评优等方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工作期间,她创建了商洛学院物理学社,带领学生认真做好根植地方项目,指导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大赛,获得36个奖项;培训、组织学生申报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荣获教玩具类成果奖6项;指导学生参加商洛市举办的“我与网络强国”演讲赛”,获得优秀参与奖;她主持并组织实施的“秦风楚韵,唱响商山洛水”项目,被共青团省委、陕西省教育厅等21家省厅级单位评为2017年陕西省青少年公益大赛铜奖。经过不懈努力,她获得了2017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被授予首届“商洛青年五四奖章”,商洛学院首届“双创”优秀指导教师、年度优秀教学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回首匆匆而过的十几年岁月,王宝珍总是说:“过去,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爱,是温暖!无论是在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还是深入敬老院和山区从事公益事业,在我的身边时刻都充满着家人的理解、同事的帮助、志愿者们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使我在忙碌中感受到一种充实与快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会坚持不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己所能去守护孤寡老人和山区儿童的希望与梦想,让爱常驻心间!”
刘长命:让专业特长 助力精准脱贫
刘长命,男,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商洛学院生物学院教师。自工作以来,刘长命始终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投身于科技扶贫和农村服务工作中,身入心至、身体力行。先后被商洛市农业局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红星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商洛市首届科技新星”,获得首届“商洛青年五四奖章”。
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农村的深厚情感,十年来,他深入农村,将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播撒在商洛大地上,先后为丹凤万湾水杂果专业合作社、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从比利时、浙江建德、陕西杨凌、蓝田等地引进优良百合、草莓、葡萄等新品种。从百合种球的消毒、保存到移栽、换盆等,他都亲身示范,并手把手教导草莓种植户关于草莓设施栽培中的整地、施肥、种植、病虫害防治及种苗繁育等方法。在他的技术指导下,该合作社和企业成为当地首家草莓、百合设施栽培成功的单位。在得知竹林关镇东炉村返乡青年刘八里在贫困村创业面临农业种植技术难题时,他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投身于精准扶贫工作中,无偿提供魔芋选种与种植、白茶引种与栽培等技术服务,并从适生地土质检测、栽培养护、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他积极参与学校“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立足商洛,服务基层,为帮扶企业——丹凤凯农魔芋精粉有限公司联系省内外魔芋生产加工专家,解决企业在厂房建设及产品加工方面的难题,自身也参与到企业的厂区规划和绿化中,并促成以生物学院教师牵头、企业出资联合攻关的横向项目2项。在商洛园林城市建设中,先后完成商洛市环保局、检察院、疾控中心、商州区法院、商州监狱等单位的绿化设计与施工。同时,他还担任丹凤博士(专家)工作站服务团成员、商州区科技特派员等。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为了助力脱贫攻坚,为了实现商洛山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长命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为伴,视农民为友,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人生理想与青年担当融合激荡,谱写了一曲有志青年实现光荣与梦想的时代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