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文章字数:1,813

 
                                                                                                 ★张清鹏
    早在高中就已拜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因为自身境界水平比较低,对经济学不甚了解,只是了解点皮毛,只懂得了什么是曼彻斯特资本主义。
    后来偶然逛天涯论坛网,看见有论坛大手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说此书比《国富论》更加伟大,因为这本书里面的观点正好可以应对《国富论》中原始资本主义存在下的社会问题,亚当斯密从人的内心出发,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是应运英国社会的急切需要而写的。进入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市场经济在国内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卡尔·马克思要在英国成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场经济相对不成熟的德国而跑去英国研究的主因。当时的英国,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中世纪被禁锢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动力得以释放,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升华,又带来一些误区,如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像当时的盂德维尔推行一种极端利已主义,提倡“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论的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他的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哈奇森、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可是我等只为凡人,我们对人的心理,对社会的了解远远不如亚当·斯密先生,首先我很难明白何为道德?道德的意义何在?在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观点认为:所谓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为,是一种自然地情感流露。一个人如果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再做出利他行为,这种理智的考虑已经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里,道德准则是一种自制意识,是良心的呼唤,是对普遍道德的责任感。如在第五章中写到,他行为的动机不是出于别的,可能只是出于对既定的责任准则的尊重,一种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则行事的严肃而真挚的愿望。”“这种敬重,还由这样一种见解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即认为这种敬重起初是出于人的天性将它铭记于心,后来被推理和哲理所证实,认为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则,大自然最终将给那些尽到自己责任的人以奖赏,而对那些不尽自己责任的人给予惩罚。”正是由于这种对道德准则的坚信和敬重,形成一种责任感,自制力,这也是本书里说的“行为的合宜性的判断”。在全本书中,道德情操都是人类情感的反思以及对善美的追求,这与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为意识有些差异。而我更认同亚当斯密的观点,因为恶念是每个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个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并不是圣人,完全没有恶念,而是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作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因此他很少恶行,得到人们的美好评价,觉得他是个道德好的人。而道德败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道德观念的薄弱,致使他无法抗拒利益的驱动,而做出了损人利己的行为,而这种人是对社会不利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因此,需要强调良好的道德情操。
    然而在这个社会,强调同情心和道德情操有何意义呢?温家宝总理极力推荐我们应该多读《道德情操论》,并对此书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而我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也觉得这是一本真正值得一读的好书。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我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对道德的思考,很多人为了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这个社会得到的流失的太快。我特别特别喜欢亚当·斯密先生对于利益的看法,我也很荣幸自身的看法能与他不谋而合。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是通过利他来实现的,利己与利他之间有适宜性。在目前物欲横流的中国,乃至放眼世界,人们总是追求损人利己,我觉得这很可悲,也很没有必要,为什么明明能追求双赢非要着眼于眼前利益,只顾着自己。
    我辈大学生,作为以后时代前进的主力军,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不管是对我国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还是以后自身在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的抉择上,亦或是以一颗同情怜悯的心去面对世界上,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很幸运刚进大学就在学校的图书馆找到并阅读此书。也愿我能永远唾弃利己主义,追求双赢。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18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