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学森传》有感
文章字数:1,363
李欣如
之前听父亲讲过钱学森,当时的我总感觉他功高自居、目中无人,心想今天中国的进步早已胜于往昔,这么多后辈英才中难道还找不出一位能超越这一辈老家伙的人才?但当我阅读完《钱学森传》,看到了钱学森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不禁羞愧难当,我才明白无论是视野、魄力、勤奋、精神,许多年轻人都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相差甚远。
在看完了这本书很久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他书中的全部全部,我记得钱学森小时候的调皮,他折飞镖,玩游戏,多么童趣又多么真实;记得他在中学里广泛学习各类知识,不拘泥于成绩的一分两分,而是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记得他破格进入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的名单,在美国人的蔑视眼光下霸气的喊出“人比人,你们谁敢跟我比”的豪言壮语;记得他加入自杀俱乐部,和四个小伙伴进行危险又有趣的火箭实验,然后时势造英雄似的开了一个大工厂;记得钱学森身为一位美军上校在二战末期提审德国的火箭大师冯伯劳恩的有趣事迹;也记得金贝儿的那句太经典的话:这家伙(钱学森)值五个师,老子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当然,也记得一位中国科学家在美国遭到的种种不平等的软禁待遇。也记得那封偷偷传出的求助信里蕴含的爱国热情。也记得他回国时受到的欢迎和对回到祖国、见到亲人的感动。当然,更记得他在中华大地大展身手,仿制导弹1059、亲自调查东风二号的事故、策划两弹结合等等贡献。更记得他知人善任,在各个岗位任用了得力的年轻人才,培养提拔了新一代的航天人。更记得他晚年爱好阅读,涉猎广泛,却淡泊名利,不让人立传,四十多年还是住在同一个北京的小院。
突然顿悟,多年来我们所信奉的情商、所追求的虚荣和纯洁而又伟大的事业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和空虚,多么的愚昧和懒惰。有时我竟拿自己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考菲尔德自比,有时也竟学起普希金笔下《奥涅金》的套路来讨好别人。也许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一边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一边还有着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不知从何时起,因为追求功名利禄的浮躁,变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之后想做点什么事便全是怎么功利怎么来,舍弃不下那可笑的虚名,想干什么却处处受限于点滴琐事。或是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之后猛然发觉自己成了利己主义者,
总想既舒适又安闲地拿到比别人更好的待遇和声誉。然而,所有人都要这样平凡吗?然而,求知的境界怎么能如此呢?当回望一生,预见自己这样下去的未来,与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的人生相比,岂不是太虚度光阴了吗?享乐、虚荣,一个人把目标定在个人得失上道路就不免太过狭小了。温饱富足之后,不是贪恋金钱权力,获得别人没有的地位,就是纵情享乐。个人主义的门槛虽低,极限却也是很低。也许,当一个人获得了足够的物质条件来保障日常生活的时候,这时再增添物质上的享受对他生活的影响的弹性就会很低了,此 时精神上的富足就显得尤为可贵。钱学森就是这样,不重视衣着饰品的奢华,不重视豪车洋房的排场,而是更看重学术上的突破,看重对国家的贡献。这样的人,虽然也许会被今日之世俗称为“直男”、中二”,但何必要受到世俗评价的拖累与束缚呢?
中国道家说过“亢龙有悔”的哲学,大抵指追求高远的人都会对放弃很多世俗美事而感到遗憾。但我想他们纵然遗憾,却是不会后悔的,因为他们看到了更高远更广阔的风景,因为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和伟大的人类事业做着自己的奉献……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18级学生)
之前听父亲讲过钱学森,当时的我总感觉他功高自居、目中无人,心想今天中国的进步早已胜于往昔,这么多后辈英才中难道还找不出一位能超越这一辈老家伙的人才?但当我阅读完《钱学森传》,看到了钱学森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不禁羞愧难当,我才明白无论是视野、魄力、勤奋、精神,许多年轻人都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相差甚远。
在看完了这本书很久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他书中的全部全部,我记得钱学森小时候的调皮,他折飞镖,玩游戏,多么童趣又多么真实;记得他在中学里广泛学习各类知识,不拘泥于成绩的一分两分,而是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记得他破格进入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的名单,在美国人的蔑视眼光下霸气的喊出“人比人,你们谁敢跟我比”的豪言壮语;记得他加入自杀俱乐部,和四个小伙伴进行危险又有趣的火箭实验,然后时势造英雄似的开了一个大工厂;记得钱学森身为一位美军上校在二战末期提审德国的火箭大师冯伯劳恩的有趣事迹;也记得金贝儿的那句太经典的话:这家伙(钱学森)值五个师,老子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当然,也记得一位中国科学家在美国遭到的种种不平等的软禁待遇。也记得那封偷偷传出的求助信里蕴含的爱国热情。也记得他回国时受到的欢迎和对回到祖国、见到亲人的感动。当然,更记得他在中华大地大展身手,仿制导弹1059、亲自调查东风二号的事故、策划两弹结合等等贡献。更记得他知人善任,在各个岗位任用了得力的年轻人才,培养提拔了新一代的航天人。更记得他晚年爱好阅读,涉猎广泛,却淡泊名利,不让人立传,四十多年还是住在同一个北京的小院。
突然顿悟,多年来我们所信奉的情商、所追求的虚荣和纯洁而又伟大的事业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和空虚,多么的愚昧和懒惰。有时我竟拿自己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考菲尔德自比,有时也竟学起普希金笔下《奥涅金》的套路来讨好别人。也许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一边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一边还有着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不知从何时起,因为追求功名利禄的浮躁,变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之后想做点什么事便全是怎么功利怎么来,舍弃不下那可笑的虚名,想干什么却处处受限于点滴琐事。或是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之后猛然发觉自己成了利己主义者,
总想既舒适又安闲地拿到比别人更好的待遇和声誉。然而,所有人都要这样平凡吗?然而,求知的境界怎么能如此呢?当回望一生,预见自己这样下去的未来,与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的人生相比,岂不是太虚度光阴了吗?享乐、虚荣,一个人把目标定在个人得失上道路就不免太过狭小了。温饱富足之后,不是贪恋金钱权力,获得别人没有的地位,就是纵情享乐。个人主义的门槛虽低,极限却也是很低。也许,当一个人获得了足够的物质条件来保障日常生活的时候,这时再增添物质上的享受对他生活的影响的弹性就会很低了,此 时精神上的富足就显得尤为可贵。钱学森就是这样,不重视衣着饰品的奢华,不重视豪车洋房的排场,而是更看重学术上的突破,看重对国家的贡献。这样的人,虽然也许会被今日之世俗称为“直男”、中二”,但何必要受到世俗评价的拖累与束缚呢?
中国道家说过“亢龙有悔”的哲学,大抵指追求高远的人都会对放弃很多世俗美事而感到遗憾。但我想他们纵然遗憾,却是不会后悔的,因为他们看到了更高远更广阔的风景,因为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和伟大的人类事业做着自己的奉献……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18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