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建设一流学院的责任人
文章字数:1,892
★乔成芳
我是山西人,生长在农村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用他42年的教龄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从2011年来商洛学院任教至今,不知不觉已到第八个年头,从一名青涩的教师成长为学术骨干。我的成绩得益于母校的教育和商洛学院的培养。
初到商洛学院任教时,我所在的教研室严重缺人,每位教师都同时承担理论课、实验课,部分教师还额外兼职实验员,年均工作量是现在的2倍之多。但是老师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课余时间经常在教师休息室探讨课本的“疑难杂症”。王宪生教授是青年教师的“大王老师”,学生们的“王哥”。他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我们处理校外和企业的合作事宜。周春生教授是我的导师,他强调多媒体授课决不能丢弃板书,以示范课的形式教导我们板书的力量和“温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我走近他们,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到他们对商洛学院的深厚感情,让我这个外乡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归宿感。
2011年12月,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成立了,这一则消息不仅激励了化材学院全体教职工,更是让全体商洛学院人为之自豪,我也不例外。兴奋之余,困惑也随着而来。在这样一个难得省级科研平台,我能做什么?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含能材料,属基础研究范畴。曾努力尝试从事有价元素回收利用,但是面对一堆叫起不来名字的矿渣,一次次的失败接踵而来。知识的单一和匮乏是主要原因,继续深造成了唯一出路。由于在职博士名额限制,连续两年均已初试前三的成绩进入复试,终于2013年9月正式被西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录取。
西大读博的4年,是我梦想积蓄的4年。与导师陈三平教授的第一次谈话就是确定研究课题,我说研究方向能不能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的方向结合,这一想法获得导师的赞同和鼓励。我的研究方向由热力学拓展到多学科交叉,借助课题组在热力学方面的积淀,先后在一区杂志上发表2篇高质量文章。还记得博士期间的第一篇文章的曲折经历,博士一年级课题做的非常顺利,仅仅2个月的时间就做出了4个新的化合物,正值实验顺利的时候被检查怀孕,无奈只得暂停实验,开始了漫长的看文献,写文章的工作。孩子5个月的时候我就又重新投入实验室,实验室涉及有毒物质,孩子也只能被迫断奶。我做的化合物中,有一个是阴离子孔,我和导师坚定的认为它会和一价阳离子发生交换,于是我找了20几种阳离子进行实验验证,结果都没有反应。连续做了两个月实验又遇瓶颈,失望之极,我就把剩余的化合物丢进一个装有废液的烧杯里。过了一周,我处理废液的时候发现化合物变色了,由原来的黄色变成了草绿色。当时那个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于是我坚持将实验做下去,发现化合物和二价铜离子发生交换,实验的惊喜无处不在。这就是后来发表在《绿色化学》上的文章,文章的影响因子9点多,为此还荣幸的被学校网站、大学生在线多家媒体宣传。2016年寒假,博士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恩师陈三平教授、高胜利教授、周春生教授分别找我谈话,鼓励我申报青年基金。为了寻找项目的一个亮点,我每天工作到深夜,研读了上百篇国内外相关论文并消化吸收。为了让申报书尽量完美,前后修改10多次,直到除夕夜。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项目获批,个人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2017年10月,“应用化学”专业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我又一次深刻感受到商洛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蕴含的力量。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对课程、师资等都提出明确要求。那么,作为化学工程系负责人,我能干什么?鉴于经费的问题,在线课程的建设一直都是地方院校的软肋。庆幸的是,2018年,教务处启动首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我们物理化学教研室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都符合在线课程对课程团队的要求,我们课程团队积极申报了《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现在已开始录制。课程团队狄燕清、王建芳先后完成了“课堂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为课程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科研的同时,我也注重交流与合作,先后参与全国性化学学术会议8次、国际学术会议1次,作大会报告1次、口头报告2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带领热力学团队多次与西北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其中2017年与西北大学合作承担的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紧紧围绕钼精矿中铼的高附加值利用,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扩大了学科影响、凸显了商洛地方特色。
西迁精神报告团成员徐峰教授说:“无论是哪个年代,个人的发展一定要与国家的发展始终紧密相连。西迁老前辈扎根的黄土地,同样是我们年轻一代创业奋斗的热土。”回归商洛学院,回归一流学院建设,我想说,也许我不够优秀、不够成熟,但是我想为学院的发展操份心、出份力、担份责!
(作者系我校化材学院教师)
我是山西人,生长在农村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用他42年的教龄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从2011年来商洛学院任教至今,不知不觉已到第八个年头,从一名青涩的教师成长为学术骨干。我的成绩得益于母校的教育和商洛学院的培养。
初到商洛学院任教时,我所在的教研室严重缺人,每位教师都同时承担理论课、实验课,部分教师还额外兼职实验员,年均工作量是现在的2倍之多。但是老师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课余时间经常在教师休息室探讨课本的“疑难杂症”。王宪生教授是青年教师的“大王老师”,学生们的“王哥”。他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我们处理校外和企业的合作事宜。周春生教授是我的导师,他强调多媒体授课决不能丢弃板书,以示范课的形式教导我们板书的力量和“温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我走近他们,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到他们对商洛学院的深厚感情,让我这个外乡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归宿感。
2011年12月,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成立了,这一则消息不仅激励了化材学院全体教职工,更是让全体商洛学院人为之自豪,我也不例外。兴奋之余,困惑也随着而来。在这样一个难得省级科研平台,我能做什么?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含能材料,属基础研究范畴。曾努力尝试从事有价元素回收利用,但是面对一堆叫起不来名字的矿渣,一次次的失败接踵而来。知识的单一和匮乏是主要原因,继续深造成了唯一出路。由于在职博士名额限制,连续两年均已初试前三的成绩进入复试,终于2013年9月正式被西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录取。
西大读博的4年,是我梦想积蓄的4年。与导师陈三平教授的第一次谈话就是确定研究课题,我说研究方向能不能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的方向结合,这一想法获得导师的赞同和鼓励。我的研究方向由热力学拓展到多学科交叉,借助课题组在热力学方面的积淀,先后在一区杂志上发表2篇高质量文章。还记得博士期间的第一篇文章的曲折经历,博士一年级课题做的非常顺利,仅仅2个月的时间就做出了4个新的化合物,正值实验顺利的时候被检查怀孕,无奈只得暂停实验,开始了漫长的看文献,写文章的工作。孩子5个月的时候我就又重新投入实验室,实验室涉及有毒物质,孩子也只能被迫断奶。我做的化合物中,有一个是阴离子孔,我和导师坚定的认为它会和一价阳离子发生交换,于是我找了20几种阳离子进行实验验证,结果都没有反应。连续做了两个月实验又遇瓶颈,失望之极,我就把剩余的化合物丢进一个装有废液的烧杯里。过了一周,我处理废液的时候发现化合物变色了,由原来的黄色变成了草绿色。当时那个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于是我坚持将实验做下去,发现化合物和二价铜离子发生交换,实验的惊喜无处不在。这就是后来发表在《绿色化学》上的文章,文章的影响因子9点多,为此还荣幸的被学校网站、大学生在线多家媒体宣传。2016年寒假,博士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恩师陈三平教授、高胜利教授、周春生教授分别找我谈话,鼓励我申报青年基金。为了寻找项目的一个亮点,我每天工作到深夜,研读了上百篇国内外相关论文并消化吸收。为了让申报书尽量完美,前后修改10多次,直到除夕夜。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项目获批,个人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2017年10月,“应用化学”专业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我又一次深刻感受到商洛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蕴含的力量。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对课程、师资等都提出明确要求。那么,作为化学工程系负责人,我能干什么?鉴于经费的问题,在线课程的建设一直都是地方院校的软肋。庆幸的是,2018年,教务处启动首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我们物理化学教研室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都符合在线课程对课程团队的要求,我们课程团队积极申报了《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现在已开始录制。课程团队狄燕清、王建芳先后完成了“课堂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为课程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科研的同时,我也注重交流与合作,先后参与全国性化学学术会议8次、国际学术会议1次,作大会报告1次、口头报告2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带领热力学团队多次与西北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其中2017年与西北大学合作承担的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紧紧围绕钼精矿中铼的高附加值利用,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扩大了学科影响、凸显了商洛地方特色。
西迁精神报告团成员徐峰教授说:“无论是哪个年代,个人的发展一定要与国家的发展始终紧密相连。西迁老前辈扎根的黄土地,同样是我们年轻一代创业奋斗的热土。”回归商洛学院,回归一流学院建设,我想说,也许我不够优秀、不够成熟,但是我想为学院的发展操份心、出份力、担份责!
(作者系我校化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