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长安校友会周年记
文章字数:3,589
★鲁仁杰
在这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季节,我们于古城西安,隆重举行了商洛学院西咸新区校友会、长安校友会一周年庆典活动。本次活动以分享为话题,围绕高考、艺术创作、下海创业和亲子教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现场气氛热烈,精彩纷呈,听后让人获益匪浅,受用无穷。现整理成文,献给商院在校的学子们。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一些启发,我将倍感欣慰。
殷钢星,蒋金友,张老师(因工作性质,以张老师称)三位校友首先分享了自己当年的高考经历。殷学长感慨无限,他高中毕业时只有一条路,上山下乡当知青,三年后遇招工,进厂当了工人,又三年才幸运赶上了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说他是集知青、工人为一身的幸运高考生。毕业后干了诸多种类的工作,最让他骄傲的是在省人民警察学校当了七年教师,把大好年华奉献给了公安教育事业。现在他的学生遍布省内,大多都是各地县公安系统业务骨干,破案能手。后来,他又工作至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国保总队,于去年光荣退休。现在为西咸、长安、临潼、蓝田校友会服务,发挥余热,可敬可佩。
蒋学长说起他的高考,可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回忆起高考,他说那时还是个懵懂少年,都上高中了还不知道大学为何物。在地区防疫站院墙上看到一个大幅标语:“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他一直以为大学就是解放军,所以一直梦想当兵。他至今怀念他的语文老师伊仲英,是她在摸底考试后把蒋学长单独叫到办公室,嘱咐他文科很有天赋,积极备战考大学,由此才触发了他上大学的信心。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同学们大都报理科,只有俩人报文科,于是学校便没有开设文科班。历史、地理全是靠他自学的。有时他跑到商中偷听史地课,被打小报告。毕业后他能从乡村中学走到检察院、行署、省委机关,得益于这种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敢闯敢干不畏权威的性格。他语文学得好是因为上小学时一篇批判林彪天才论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示读,之后一发不可收,爱上了写作文,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示读。他告诫从事师范工作的校友,爱好是最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一定要抓住孩子的每一次优秀的表现予以鼓励,养成孩子爱上学习的良好习惯。张老师参加了三次高考,1977年冬天上高一,学校让他参加见习,考的结果是什么不知道。1978年应届生考的文科,1979年改报理科参加考试,填志愿时前二个分别是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校和兰州步校,最后一个志愿是人民大学。那时,一心想上军校,也不知道人大是啥学校。结果,家长改了他的志愿,军校没上成,本科差几分,服从分配到商洛专修科数学专业。
三位学长,那个年代,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翻越秦岭,要上一所心仪的大学。结果,机缘巧合,命运把他们安排进了商洛专修科。毕业后,各自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努力,最终实现了翻越秦岭的梦想,达到了人生理想的高度。他们在谈到母校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让人动容。
今年5月15日,王纲校友当选陕西省新一届书协副主席,同一天,余发慧校友当选西安市丹凤商会名誉会长。两位校友同获殊荣,可谓双喜临门!王老师分享了他的艺术探索之路,余总分享了他下海创业的经历,对年轻校友很有启发。王纲老师分享自己艺术探索之路时用了三句话做了概括。分别是坚持、修德和格局。王老师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是坚持的结果。他从8岁开始练字,缘起一本字帖。当初那个背馍上学的年代,看到他的同学拿了一本《九成宫》,才知道字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他想借来看看,可是同学不愿意,最后用了两个馒头作为交换借到了字帖。又让老爷子给他弄了两沓白纸,在油灯下,用了两个晚上将字帖双钩了下来。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坚持自己的书法梦想。后来到师专上学,拜李克昌老师为师,一边学习自己本专业,一边坚持书法练习。毕业后经历了教师,教育局专职书写等工作,后从陕南调往西安市未央区劳动人事局,工作一段时间后放弃仕途毅然辞了公职。为了这事,他家老爷子几年都没有搭理过他。王老师离开单位后,为了使自己在书法上继续发展,还办过装修公司,以养自己的书法。就是这样一直听从内心的召唤,始终坚持如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说任何一件事都是坚持的结果,当然这中间有客观原因和主观的因素存在,如何转化全在于自己。坚持异常重要,一个人的德行,也是特别的重要。王老师特意用了《左传》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与立言。”来告诫年轻校友一个人的品行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品行是一切事业的根基,在选对自己奋斗方向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德行,只有这样,一切努力才是有意义的。这让我想起了《周易》里面的话:“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王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给我们年轻校友上了一堂生动的修德大课。最后他讲到了格局,他说坚持是事业成功的条件,修德是事业的根基,格局就是事业的高度。一个人的格局如何,将决定他取得事业的高度。我想这与王老师精湛的围棋技艺有关,他正是从围棋里面悟到了道,然后实践于书法,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我想这样来形容心中的王老师:上溯秦汉,下追二王。德艺双馨,大师王纲。
接着余总分享了他的创业历程。说起自己的创业,余总用了两句话:贫穷和不甘,做人和感恩。师专毕业后余总回到老家丹凤,在家乡区中当了一名初中物理教师。一腔热血,几分辛酸,少年壮志,明月可鉴。可是微薄的工资始终让他捉襟见肘。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余总始终坚守初心: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以家乡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己仼。历时五年,由于吃苦耐劳,敢于创新,年年获优秀,事事走在前,荣获区县市省各种荣誉称号,很快成为小镇名人。1996年余总三十岁,人说三十而立,人过三十无少年,今年如果没有改变,也许今生将此平庸。如何改变,如何超越,最好的出路在哪里?他冒然承揽了即将倒闭的校办企业,开始了商业经营活动。在老乡的带领下,来到西安,从一个库房开始,管账,装卸,切割地板砖等琐事磨练学习了近半年时间,把一个家族库房从散乱管理规范到公司化管理系统中。第二年,他以拼凑和借贷的形式盘下了老乡在太华路建材市场一个即将倒闭的店面,走上了自己独立经营之路。苍天不负苦心人,从一家店面开始到几家,从一个月几十块的工资到一天能挣几百块钱,其中经受的磨难只有他最清楚。再后来,他又与同乡合伙入股,扩大经营。从零售到批发,从家装到工程,他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货比三家,薄利多销,顾客为上的原则,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在西安甚至西北形成了自己的销售圈人脉网。于是在当各地货源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开办陶瓷厂,成立西北产销链为一体的陶瓷建材王国。2006年开春,四十岁的余总,拢络了几个乡党,招慕了一批人才,开始了咸阳渭河边大兴土木的工厂筹建工作。然而万事开头难,开办工厂不比销售经营,陶瓷界人的一句经典名言:生产顺利,设备就是印钞机;生产波动,窑炉就是烧钱炉。余总凭着一股干劲,一份责任,一片苦心把一个小企业干成一个大企业,把一个小厂干成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康美特陶瓷有限公司,并带动一大批学生老乡在他公司创业和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及家乡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在这近20年时间里,余总的经历真是波澜起伏,大浪淘沙,人生九九八十一难,能走到今天他总觉得很满足,也很开心。余总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有目标,做事要有格局,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想改变只有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改变了自己不为贫穷而折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又积极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他还告诉校友们,要始终坚持学习,并保持一颗上进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教师时,余总是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好教师,做企业余总又是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承担的好老总,做人方面更不用说,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不忘初心,感恩施报。我想这应该是他成功的至高法宝!最后一个环节杨永尧老师该登场了,从和杨老师相识,他始终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儒雅,谦谦君子的形象。其实杨老师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里我就不提他在西安九辆自行车创业的故事,只说他分享的有关亲子教育的话题。这次来的大多是80后校友,现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面对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正好,杨老师深耕教育几十年,创办的杨付教育有口皆碑,所以让他分享亲子教育再合适不过。杨老师举了自己教育儿子的例子,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校友。我们以为杨老师的教子经验圆满了,谁知孩子在大一时再次出现逆反,严重厌学。此时的杨老师经过较长时间的心理煎熬,终于通过一封手写家书的方式有效化解了这次危机。
听完校友们的分享,有种莫名的冲动,总想表达点什么。思来想去还是用某年春节带亲戚去逛大雁塔写的一首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吧:皆去雁塔看美景,远近高低大不同。场面空前一哄哄,谁晓塔楼有真经。餐风露宿破铁鞋,跋山涉水程又程。今人空想业有成,几人效仿唐高僧?(作者系我校历史教育专业07届毕业生,商洛学院西咸校友会秘书长,周易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