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团队谈感悟
文章字数:3,151

★姚泽西 李金芳 宋阳磊 马曦亚
2019年7月13日—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复赛在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举行,我校参赛的项目——秦丰种业:繁得良种慰苍生——入围金奖。对此,我校记者对参加此项目研发的教师张军和学生崔行进行了专访,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教师张军:厚积薄发,做有准备之人
2019年7月13日—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复赛在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举行。7月15日,我们项目参加省级路演答辩结束。
晚上大约十点,我们团队师生接到教务处苏铁柱老师电话:我们的项目——秦丰种业:繁得良种慰苍生——入围金奖了!我们几人顿时兴奋地像个孩子一样跳跃起来。我深深地松了口气,一年多的努力总算有了结果。
历经暑假的“冷却”,静下心来思考,本次取得的成绩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将这些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够给来年准备“互联网+”的团队一些参考。
要特别熟悉赛事规程。我的青年导师张晓虎教授的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要想把一件事情干成,就要熟知游戏规则”。我在给学生上课时,首先看的是课程大纲,其次就是“互联网+”大赛的大纲。结合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我把“互联网+”这几年相关内容研读了几遍,特别对有关比赛采分点的部分,逐一做了分解。另外,去年我全程跟随张晓虎教授团队的“互联网+”项目,这也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专家点评时,我就去琢磨他们的关注点。只有自己心里有底,在指导团队时才会有的放矢。
要有切实可行的创意。很多同学走的是“创意组”,但是“创意”不仅仅是一个新颖的idea。用指导专家的话来说“万事俱备,只差投资”。确定做种业公司这个项目后,因为受到农业种植季节性强这一特点的影响,我们团队结合良繁中心的工作,提前收集了一些照片、地区应用证明和采访视频,这些资料使得“繁种”很有必要、“卖种”不愁市场。今年我现场观摩了陕西省的冠军争夺赛,网络观摩了江苏省的冠军争夺赛,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初创组”几乎都有实体经营并且获利。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互联网+”的重视,参赛项目也在逐年的增加,相信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要有“传承”理念,就“短”补“短”。“互联网+”项目比赛不问英雄出处。现实是我们的本科生主持的项目可能要和来自其他学校博士生主持的项目去PK,学生“短”在了自己从事项目的时间上。如果内容仅局限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会略显单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老师科研项目的延伸。为此我挑选了几个对种植业感兴趣的学生,提前参与项目的应用研究。学生“传承”了老师的科研成果,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自己愿意从事的项目,并且做了相关的工作,这样既真实有效,又增加了项目的厚感。要有执行力强的学生团队。跟很多老师交流时,都会说到中途更换学生的情况,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团队构建不合理。在团队人员组成上,要找能干实事且愿意干的学生。期末临近考试,团队成员为了打磨项目,和时间赛跑,主动要求通宵修改。假期正值省赛,未能去现场参赛的学生主动要求留宿几天“待命”(随后证明这一举措是必要的,赛前准备过程中发现一个合同扫描不清晰,我们也没带原件,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给团队节约了宝贵时间)。要珍惜学校提供的每一次训练机会。从学院初赛、校级初赛、校级决赛,每一环节都凝结了学校的关怀与指导。每次学校请来的专家,我们要多请教他们,也许他们的一句话就会点活一个项目的瓶颈。此外,学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人多次到项目打磨现场指导点评,加油鼓劲,苏铁柱老师更是全程都在为我们服务,我也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最后,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进步都是在平时的点滴中积累而形成的。厚积薄发,做有准备之人,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学生崔行:结合实际,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旱灾频发,全国部分地区收成下滑,对于商洛来说,增加农民粮食收入已是燃眉之急,伴随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从小麦本身改进已成为可行的改进方向。目前,针对部分地区由于干旱原因而无法种植小麦,从而导致粮食缺乏的这一现状,张军老师团队所创造的商麦1619和商麦5226具有抗旱、高产、优质三种特性,更适宜旱源、旱坪地种植,并且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这也与“乡村振兴战略”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目标达成了一致。
蹒跚起步,在风雨中坚持。在两种优质小麦“出生”之前,成功的道路尤其曲折。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生物技术1702班崔行和同学萌发加入一个专业团队的想法。在决定加入老师的团队之后,崔行开始尽心尽力地组建符合项目需求的团队,并在于浩世老师和张军老师的指导下负责团队中的运营,团队中潘碧香相负责良种基地建设、安静负责代销网络、李鲜香负责良种质量监控,而在数据分析和财务两个方面,他们分别找来了会计专业的刘芳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阳做他们的外援。事实证明,术业有专攻,精通自己专业的人才确实在项目中发挥了很大的用途。
对于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高强度准备的队员来说,项目无疑难度颇大。因为是首次参加,因此队员们在心理与技术方面都有所不足。“一个礼拜几乎都在熬夜,每天晚上都在纠结怎样去写内容,”负责人崔行在回忆的过程中感慨到,初入课题的队员们往往盯着电脑几个小时还是一无所获,即便写了也会没有核心或者偏离主题。队员们逐渐开始烦躁,好在经过整个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在校赛之前才有了一个整体的雏形。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团队要为项目开始准备演讲,崔行回忆道:“第一次讲的面目全非,讨论又每次都有问题,压力特别大。”每个人都不想因为自己影响了整体团体,甚至有的队员在走路的过程中也在背课题。这种精神支撑了团队一直走下去,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成果初现,拾方向再前行。在得知项目已经通过审核进入校赛的消息后,崔行团队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演示文稿,她们向张军老师请教,在汲取了老师的意见之后,便开始对文稿进行修改。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和谐的团队关系、明确的分工以及团队成员的自我奉献精神为团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学校对参加比赛的团队安排了统一的培训,许多专业的老师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后,他们再次对文稿进行修改和补充,他们所在的教室即使在深夜也常常灯火通明。
身兼责任,师生共筑前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崔行团队最终成功并获得校级金奖。采访中,有件事令队员们印象特别深刻:由于省级比赛通知过于突然,张军老师来不及安顿好家中事务,就直接和学生们一同前往西安。而张军老师的家中还有不到一岁的孩子,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十分艰难,只好拜托邻居一块照看。他只能一边牵挂家人,一边和学生们一起熬夜修改项目。在队员为项目焦急慌张的时候,他还在宽慰队员,只为给队员一个安心的环境。跨向成功总要经历前所未有的磨难。到达西安的一行人,在学校的安排下与一些更为权威的专家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得知:演讲时长由原本的五分变为十分钟!这意味着,他们的演示文稿必须在两天内重编,之前确定好的串词也必须重新安排。在如此险境下,团队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极大地彰显。之前请命留校的队员,连夜将项目的各种资料汇总,发送至西安所在队员手中,队员及张军老师在接到资料后立刻对演示文稿进行修改补充。第二天的正式汇报也因为之前的充分准备而完美落下帷幕。面向未来,终点亦是起点。研究小麦不单单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研发一个相对有所进步的科研产品,这是一代代商院人坚持不懈的理想与信念,更是为了对人民对国家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即便得了奖,但是农民不了解、不实践、不推广,那么新产品研发了也是做无用功。崔行说:“我们已经就这个项目与一些企业签订了合作计划,希望这个项目能在学弟学妹的手上更进一步,做得比我们更好。”对于整个团队来说,这次得奖只是一个开始,一代代商院人将继续接力创建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