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上洛郡之隶属与地位
文章字数:2,579


                                                                                           ★薛璞喆 贺淑红  
    西汉时,少数匈奴人逐渐向内地迁徙并定居,至东汉后期,匈奴分为南、北二部,以前者南下为多。西晋初,南匈奴大多定居于山西境内。其后,南匈奴继续南下迁徙定居,并逐渐扩散至汾水、涧水之间,内迁的匈奴主要居于并州汾水流域,形成了以匈奴五部为核心的地域集团。是时,晋室正值多事之秋,刘渊籍此联合五部匈奴,起兵反晋,建国称汉,其疆域则以山西为据点,不断开疆扩土。
    汉元熙元年,刘渊建国为汉,择离石(今吕梁)为都城。河瑞二年七月,刘渊病死,刘和即位,后被刘聪所杀,并自立为王,改元光兴。刘聪即位后,刘汉之疆域逐渐扩张至洛阳、长安,并据有河南、关中等地。汉嘉平元年,刘聪先攻占洛阳,后攻占弘农郡。占领洛阳和弘农之后,刘聪向上洛、顺阳等地进军。在占取上洛后,继续向东南进军,攻取顺阳。后刘聪因病逝世,刘粲登上了皇位。八月,靳准借机斩杀刘粲,大乱亡国。十月,刘曜在赤壁(今湖北)称帝,并屯兵于冯翎郡(今大荔)栗邑,试图恢复刘汉政权和疆域。在定都长安后,刘曜更国号为赵,其地平阳(今临汾)以东地都归入石勒,而临汾以北之地则为鲜卑拓跋氏所占据,余则属于赵。
    在三家瓜分刘汉的疆域中,后赵石勒为上党羯人。羯族是西域康居部迁徙并定居上党(今长治)的,与外族融合通婚应为杂胡。而石勒本人则是晋末投靠刘渊,后盘踞在河朔、江汉之间。汉嘉平二年,石勒定都襄国(今邢台),并开疆拓土。据《晋书?石勒载记》云:勒徙洛阳铜马、翁仲二于襄国,列之于永丰门。”石勒得到洛阳后,太和元年刘曜亲自率兵征洛阳,兵败被擒,明年,前赵遂亡。原前赵之上洛郡也顺理成章地隶属于后赵之石勒。石勒因病去世后,爆发了国乱,正在此时,冉闵趁机夺权,先杀石鉴,后称帝于邺,国号大魏。冉闵称帝后,后赵原有疆域除部分割据外,司隶部、洛州、荆州等地归属于冉魏。
    永嘉之乱后,宗人推选略阳临渭氐蒲洪为盟主,后蒲洪为应谶言而改姓苻。石勒灭前赵之后,苻洪曾归降石勒。后赵石虎也曾任苻洪为流民都督。苻洪卒后,其子苻健统领其部。前秦疆域自苻健始开疆扩土。苻健逐渐向关中进军,击溃杜洪,并选择以长安为都城。前秦皇始元年,苻健称自己为大秦天王,明年称帝。建国伊始,苻健在关中统治并不稳固,直至前秦皇始四年,桓温攻伐前秦,苻健派兵前往平叛,平息之后,前秦在关中的统治方才稳定。前秦立足关中以后,逐渐向外扩展疆域。第一个攻取的就是上洛郡。后桓温再次北伐前秦,并攻取了上洛郡,最后因兵力不足而战败,上洛郡又复归前秦。
    淝水之战中,前秦溃败并大乱。此时,姚苌在渭北起兵,后秦白雀元年,姚苌称王。386年,姚苌在长安称帝建国,之后将长安改为常安。皇初元年,姚苌逝世,其子姚兴即位。后姚兴灭前秦,其疆域逐渐向关东地区扩展。苻秦之乱时,东晋借机大举北伐,攻占上洛郡。至晋安帝隆安元年九月,姚兴攻入湖城,弘农太守和华山太守归降后,姚兴又继续向陕城进军,攻取了上洛郡。故后秦皇初四年,上洛郡方属于后秦。
                                                                                        上洛郡之地位
    从上洛郡之隶属来看,其七度更迭,政区也有损益。在战乱时期,上洛郡虽不及司隶部、秦州等地,但其作用还是比较显见的。十六国诸国政权的更迭,一方面是政权实力之间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以生存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刘汉政权攻取上洛郡后,已是其疆域的最东南端,且临接东晋之西北边境。是时,刘汉还没有消灭东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故而选择向北进军攻取“蒲坂”。在攻下蒲坂后,便开始对长安发起进攻。据史书记载,刘聪派遣其子刘璨进攻长安,经过激烈的交战,镇守长安的太尉、征西将军全都遇害,刘曜镇长安,晋军联合雍州太守,合力围攻长安,六年四月,晋军攻占长安,刘曜败走。长安失守后,刘曜政权则将目标转向关中,即长安周边,遂企图重夺长安之地。十一月,刘汉攻入长安,晋憨帝投降。由此观之,攻取上洛郡后,刘汉政权选择北进攻取了蒲坂,而当晋军攻陷长安后,其选择了先取关中东部后反攻长安。对于上洛而言,间接保障了反攻长安时东南边境的稳定。
    前赵在攻取上洛郡后,进而南下攻取顺阳郡,后因其兵力不足而无力南下,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关东和陇西。这里还有一个无法南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关东陇右一带尚有司马氏的残余部队,若东进或南下必然危及长安。刘曜初都长安时,原晋秦州之地四分,南阳王司马保据秦州天水、略阳、南安三郡,陇西郡为前凉张轨控制,而仇池杨氏控有武都郡,成汉李雄得阴平郡。
    司马保败走桑城后,安定郡、新平郡及雍县以西扶风郡皆为前赵取有。故刘曜攻下了上洛郡后,担心长安不稳,而转向平定西北方,上洛郡则间接保障了其东南方的相对安稳。    石勒攻取上洛郡后,直接东进攻取顺阳郡。从地缘上来说,上洛郡与顺阳郡相毗邻又同属一个水系。上洛郡境内有丹水,今名曰丹汉,顺丹水而下至顺阳。石勒立“黄攀神祠”,故名胡宝山,又同处商密之地。攻取上洛郡后,又沿丹水而进击顺阳郡。
    公元353年,前秦立足关中后,同时攻取上洛和平阳,于同年攻上洛而失秦州,加之平阳于356年丢失。随后前秦与东晋反复争夺平阳和秦州,已无力再以上洛郡为支点,延展疆域。而平阳郡地处并州和由前秦控制的河东郡之间,张平归降前秦后,平阳郡在次年也应该为前秦所有。刘康于平阳称王,为前秦讨所伐,平阳郡此时属于前秦。同年,前凉派遣将军张弘讨伐前秦,前秦将军王菁迎战,在龙黎大败前凉军队,俘虏了张弘,王擢弃秦州,秦州遂为前秦所占。五月,凉军又重新夺回了秦州。356年,姚襄率领众士兵,在匈奴堡进攻平阳太守苻产,苻柳本想前往营救,后还是败给了姚襄,于是退回了蒲坂。可见,姚襄攻入平阳后,前秦势力因抵抗失败而选择退出了平阳。故而前秦攻取上洛后在秦州和平阳之间反复争夺,已无力再向外扩展。
    后秦攻取上洛郡后,继续东进,向河南进军。隆安三年(401)冬十月,姚兴陷洛阳。在后秦攻陷了洛阳不久之后,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都归降于后秦。《水经注汳·水注》汳云:水东迳仓垣城南,即浚仪县之仓垣亭也。”浚仪县在当时被划分到了兖州陈留郡。但可惜的是,直到后秦灭亡,滑台(今河南滑县)却始终为北魏所具有。故后秦拿下了上洛郡后,一直都致力于东进,成果也十分显著。
    上洛郡在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的十六国时期,起到的军事战略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上述几个国家,在攻下了上洛郡之后,都以此为据点,做出了不同方向的战略进攻。故十六国时期的上洛郡之地位以军事目的为先,各政权大都以此为据点,继续开疆拓土。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