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评介
文章字数:776

“蛮”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是我国古代对长江以南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另外,“蛮”还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古代随着长江以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原汉文化的输入,其范围则逐步缩小。清代时,“蛮”的地域范围已经大幅缩小,基本限于广西和云南等西南诸省的边疆偏远地区。所谓“蛮防”即指中原王朝对“蛮”地少数民族的安全防范,包括内防和外防两个层面。1840年以后,随着英、法等西方侵略势力逐步将我国西南边疆邻国如缅甸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侵占为殖民地,我国“蛮防”安全不得不面对以强为邻的地缘安全现实,并开始进行艰难的调适与重构。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振在《晚清“蛮防”研究》一书中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晚清的“蛮防”安全问题,在揭示“蛮”和“蛮防”内涵的基础上对“蛮疆”的地理范畴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同时,本书将“蛮防”问题分为“内防”和“外防”两个层面,所谓“内防”是指清王朝对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防范,而“外防”则是指清王朝针对传统习惯线外侧的缅甸和越南等邻国所建立起来的防范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书对1840年以前清王朝的“内防”机制和宗藩体制下的“外防”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改土归流”后云南和广西两省边疆片地区形成的经济开发和边防安全的良性互动机制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1840年以后随着英、法等西方国家侵略势力侵略占据缅甸和越南等我国西南陆上邻国并对我国“蛮疆”开展侵略渗透对我国传统“蛮防”安全机制造成的冲击,以及清王朝为重建“蛮防”安全机制所进行的努力。
本书在研究中大量查阅《清实录》、英法两国相关时期的外交档案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编纂的档案资料,尤其是积极利用越南阮朝编纂的大型档案史料《大南实录》以及缅甸雍籍牙王朝的研究文献,极大丰富了对于“蛮防”问题研究的史料面向,以多维度的史料视角深化了对于“蛮防”安全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