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遗梦》诗歌奥秘的多维透视
文章字数:1,946
                                                                                               张克瑶
  认识张忑侠之前,我在教育系统优秀平台《语文在线高中版》上,已读过她十几篇释读春秋士人的文章。留下的印象是,这位有着隐秘阅读品味的教师,不是用沉默对待生活的人。她有强烈的生命力,在完成意识和语言在诗歌上的融合时,能像优秀诗人一样举止自如吗?她深涉了春秋士人,创作视力不会被分散,笔力、心力不会被削弱吗?基于这样的隐忧,我拿到其诗集《红尘遗梦》时,想从中找出些硬伤,劝说这位中学老师按兵束甲,去做更适合自己的事。然而打开诗集,却有不一样的发现。
    在传统文化里洄游的张忑侠,用现代汉语系统“浅说”那批思想家著作时,包裹在文字间的神情把她受教于人的谦虚和拘谨暴露无遗。她的解读动机简单,道德鲜明。她的直译如字口清晰、用笔一目了然的汉隶《曹全碑》般简明直观。
    长期以来,多数诗人、读者审美的潜在前提是,诗歌一定要反映客观现实。此种审美铁律对诗的附加,源于明朝人杨慎的《升庵诗话》。人们往往把杨慎的直觉当成唯一正确的通用标准。用此铁律打量忑侠以“我”为引视线的叙事诗,便全是与他人关系不大的独白与呢喃,做个人备忘录尚可,要达到启迪人的目的很难。而清朝人何文焕却有另外的思维逻辑,他认为杨慎的直觉没有可靠性和可行性,只是靠主张的自信力树起一堵价值的围墙。他在《历代诗话考索》中的原则是,诗歌只要表达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他的审美标准虽不那么普及而深入人心,但和现代文艺心理学以及古今中外诗人的创作实践非常契合。忑侠的诗,贴合何文焕的美学原则。她用诗潜移默化地感染人,而不用诗居高临下地教化人。细想前人的诗词,大多不也是自我感知的产物吗?
    我们从忑侠的诗中看到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她像杂物管理者整理杂物似的整理过心灵,在别人谈效益,谈期望,谈宏大激昂的大道理时,她被一种脉脉喜悦所牵动,把“漫长的堵车之旅/变成一个音乐专场”;把读者从《两只麻雀》“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的视觉美里,带进听觉美的境界,感知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骚动……。
    新诗潮有远离生活和贴近生活的两种流向,忑侠的诗大多都贴近生活。她不坚守从一定立场、观点和感情出发的意图伦理,在诗与现实的距离中不断调整自己,找到不即不离的最佳位置,而是用简单、透明的句子提供“我”的信息。
    书写历史人物时,传统的定论在诗人头脑中已形成预设和定型的认知模式,靠惯性、惰性想当然地展开想象和抒情已成积习。忑侠的“颂歌”里不但追溯着中国政治的传统,还闪烁着个人情绪的新意。
    诗人认识到了“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局限性,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当代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约数,才写足了“伏清白以死直”的屈原对生活的普遍思考、对世界的美丽想象。我们从诗中不但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古人,还看到了一个向往伟大的时人。忑侠用她的实践,把先民生来最先获赐的封锁打开了,不经意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道德价值系统内部的真相。
    忑侠的诗有“内在的力量”,也借鉴了先贤们的“手段”。她诗中的道德动机,在我看来源自孟子的慎独。慎独意味着不看别人脸色,只负责自己内心的召唤。她用过很多心力开掘、把同胞爱写得发人深思的《今夜,你在商山安眠》就是显例:霜降时分你悄然离去/跟着最后一缕秋风/随着最后一滴秋雨/伴着最后一丝秋意/你走了,今夜/你在商山安眠……/从此,你可以静静躺着休息/再也不用上山下坡/去寻觅一角一个的蝉蜕/再也不用跨沟过桥/去采摘一堆两元的草药/再也不用步履蹒跚/去七里之外的集市/买几个馒头……当华灯初上/餐桌摆满/主客叙伦/我的姐姐/今夜,你在商山安眠。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自孔子时起,是一种“为善”的“人情型文化”。而当代诗歌、小说、戏剧、学术受舶来文化影响,是求“真”的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忑侠与人为善,与社会环境为善,在诗中遗失大层面的“真”而专注于个体的“真”。她的诗中只见“洗耳的许由”,鲜见“抗争的嵇康”。拿青年“思享家”刘瑜居高临下的区分看,诗人把不幸完全归于个人遭际,不触及周边环境;诗人只订公民义务,不利用艺术形式掀起仇恨和歇斯底里的情绪扫射社会阴暗面,是进入不了艺术殿堂的高端的。
    即使如此,在我看来,像张忑侠一样兀自生长、独自坚强的底层诗人、作家们,也比一部分得过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著名诗人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凭良知捡拾起人世那些最生动最宝贵最易逝最易被人忽略的人性光辉与卑微真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尘世的温暖。这样的努力,比自我高喊“故事分行写,叙述故事是诗魂”系归来的“河流”诗人雷平阳明朗,比车延高“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的“羊羔体”诗自重。但在中国传统秩序转型的目下,她是很难浮出水面,进入社会大层面而被“公认”的。
    毋庸置疑,在文化的层面,像张忑侠一样的诗人、作家们,他们的追求与实践,已经超出了为个人奋斗的天地!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遐思吧。
    (作者系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