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章字数:1,773
★高扩昌
学籍管理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极强,同时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其工作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乃至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它反映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各种变化情况,是学校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决策的重要依据。
回顾近年来我校学籍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以德育人”的管理理念贯穿其始终。
“以人为本”体现管理宗旨,最终是服务学生、家庭和社会。首先,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学籍管理工作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及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其次,高等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学籍管理工作面对每一个学生,在招生录取、学籍信息复核和电子注册、学分认定与清理、成绩管理、休转复退、两证(毕业证、学位证)发放等所有环节中,一方面要以制度为准绳,一方面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对学生多一些宽容理解,在制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中成长,同时保障学籍管理人员的合法权利。
“依法管理”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首先,学籍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把自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中省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工作的常态,正确理解法的本质,正确认识法律、制度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把法律、制度适用于具体人、具体事,提高和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排除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把全部的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程序,增强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合法性。其次,在入学教育时要为新生充分解读《学生管理手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已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能予以维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和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所以,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生权利最大化。
“以德育人”的管理理念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最终体现。高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学校的任务,学校的全部工作人员都要围绕育人来开展工作。学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三个实施环节,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中的新生入学审查关、学习过程的考核关和毕业资格的审查关。这些都是直接面向学生或者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完成的工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着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学籍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正面接触频繁。因此,在学籍管理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在某些方面的德育效果远非课堂教学所能及。具体表现在:提高服务意识,倡导师德的示范作用;规范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抓住日常管理和生活中的可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在此过程中体现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的需要,学籍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延续性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点。我校学籍管理方式上从传统的学年制发展为现行的学年学分制、以及未来对纯学分制管理的选择等,都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既懂法律法规,又懂业务技术,既有创新,又有高科技技术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学籍管理人员常常疲于应付大量的琐碎事务性工作,容易忽视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导致不能或不能完全吃透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因而学籍管理队伍建设也就成为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根据学籍管理人员知识层次、专业特点的不同,有计划地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培训,加强学籍管理工作者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只有高素质的学籍管理工作队伍,才能把“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以德育人”的管理理念很好地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真正促进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我校教务处副处长)
学籍管理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极强,同时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其工作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乃至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它反映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各种变化情况,是学校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决策的重要依据。
回顾近年来我校学籍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以德育人”的管理理念贯穿其始终。
“以人为本”体现管理宗旨,最终是服务学生、家庭和社会。首先,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学籍管理工作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及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其次,高等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学籍管理工作面对每一个学生,在招生录取、学籍信息复核和电子注册、学分认定与清理、成绩管理、休转复退、两证(毕业证、学位证)发放等所有环节中,一方面要以制度为准绳,一方面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对学生多一些宽容理解,在制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中成长,同时保障学籍管理人员的合法权利。
“依法管理”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首先,学籍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把自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中省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工作的常态,正确理解法的本质,正确认识法律、制度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把法律、制度适用于具体人、具体事,提高和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排除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把全部的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程序,增强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合法性。其次,在入学教育时要为新生充分解读《学生管理手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已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能予以维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和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所以,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生权利最大化。
“以德育人”的管理理念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最终体现。高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学校的任务,学校的全部工作人员都要围绕育人来开展工作。学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三个实施环节,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中的新生入学审查关、学习过程的考核关和毕业资格的审查关。这些都是直接面向学生或者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完成的工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着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学籍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正面接触频繁。因此,在学籍管理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在某些方面的德育效果远非课堂教学所能及。具体表现在:提高服务意识,倡导师德的示范作用;规范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抓住日常管理和生活中的可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在此过程中体现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的需要,学籍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延续性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点。我校学籍管理方式上从传统的学年制发展为现行的学年学分制、以及未来对纯学分制管理的选择等,都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既懂法律法规,又懂业务技术,既有创新,又有高科技技术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学籍管理人员常常疲于应付大量的琐碎事务性工作,容易忽视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导致不能或不能完全吃透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因而学籍管理队伍建设也就成为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根据学籍管理人员知识层次、专业特点的不同,有计划地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培训,加强学籍管理工作者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只有高素质的学籍管理工作队伍,才能把“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以德育人”的管理理念很好地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真正促进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我校教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