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文章字数:1,289
                                                                                      ★吕    旋
    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是他们的一生白描,老师考试时勾画出的重点是他们一生的理想追求。我遗憾没有遇到过他们,可我也有幸生活在他们所希翼的盛世之下。
                                                             ——题记
    民国的美好不是那个时代的世俗里所定义的遥遥相望、遗憾错过的爱情,它最美好的浪漫始于一群革命先驱坚定着理想的信仰撕开黑暗天地间的枷锁,他们让广袤的大地上盛开出了一朵“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之花,从此那一片荒芜之中才有了新天地。
    时代鸿潮步履匆匆,李大钊先生与陈独秀先生相遇相知相惜,他们将自己献身于这场与黑暗斗争的漩涡,探索着中国的新出路,让中国的道路刹那间澈净明透。
    与此同时,一个个可爱志气的少年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辩论,他们抗争,他们游行,他们诉说……
    后来我爱的少年眉目依旧,却永远尘封在那段岁月里。
    我一直以为只要我不去看《觉醒年代》的后段,他们就可以一直活下去,可是历史是生长在心脏这块软肉里的一根刺,不能拔掉它,因为它连接着民族的血肉……
    我看着他们每一个人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的目光,仿佛隔着岁月与他们相望,而每一个人都值得我敬佩。
    中国人的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哪怕是守旧派的保皇党,谁能比得上辜鸿铭教授和林纾先生的气度?直到听完辜教授的讲座,我才明白原来中国人的精神向来不与西方相通;看到林纾老先生没有盲目地抨击新文化,甚至说“文化之争,堂堂正正”,那一刻我明白了文人的风骨。
    那个年代,礼仪尽显中华泱泱大国之道。彼此意见可以不合,党派站队可以不同,双方可以为原则问题争论不休,但每次他们逢面必会弯腰鞠躬,那时我才看懂了,原来中国人的礼节不是给对方而是给自己。
    周树人,一位用笔划开民国腐朽封建面的先生。他用鲁迅的笔名,用最锋利的文字呐喊着叫醒了在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住着的人,他以笔为刀讨要这乱世之中的公理。
    世间人心总有意难平。有一位还没看到青岛回归就吐血而亡的青年,他叫郭心刚,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时,青年一夜白了头发,五四运动时他割破手指,血书白布“还我青岛”。还有两位少年,他们叫陈延年、陈乔年,在赴法国勤工俭学后,终于和父亲陈独秀一起走上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之路,却还没来得及看到天安门上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就停留在玫瑰一样美好的年纪。
    曾经冒雨奔跑的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看到了这世间的凄苦,他的手紧抱着《新青年》,生怕它被淋湿。他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后来的他带着更多人走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未来……
    先生,一个在民国里多么温柔儒雅的称呼,我爱的先生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的中国。少年,一个在民国里多么明亮美好的称呼,我爱的少年们一生都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从不妥协。
    想起里面有一位太太写《奢愿》的一段对话,先生,他们爱我”因为你爱他们”。后来安徽合肥有一条短短的路名叫延乔路,旁边还有一条很长很长的集贤路,陈延年兄弟两人没能和陈独秀先生在那个时代团聚,但是现在这两条路的尽头都通向了他们曾经理想信仰的繁华大道。爱若执炬迎风,炽烈而哀恸,我想当爱意燎原之时,我会和他们在平行的次元里重逢。
    有人问《觉醒年代》为什么没有后续?
    我想说它的后续就是我们的现在,是他们所有革命者为我们呕心沥血铺开的中华之路……
    (作者系我校经管学院202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