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大赛为抓手筑梦育人
文章字数:2,846


    
                                                                 □策划/王霄飞 记者/崔倩 通讯员/高扩昌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七年来,大赛竞赛水平不断提升,赛事吸引力不断增强,今年更有来自国外117个国家和地区的1263所学校、5531个项目、15611人报名参赛,基本囊括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堪称一场“百国千校”参与的世界大学生双创奥运会。作为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代表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高水平的“互联网+”大赛,自然成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试金石”。
    从2015年首届大赛上捧回银奖1项、铜奖3项,到2021年荣获高教主赛道金奖3项、银奖13项、铜奖2项,我校在“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比赛中一次次冲击新高、一次次刷新纪录,不仅积攒了陕西赛区金奖6项、银奖22项、铜奖21项,更积累凝练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宝贵经验。
    强化顶层设计,在政策导向上有力保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校肩负的重要使命。2015年来,我校以大赛为重要抓手,在制度保障、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分认定、师资培养、平台搭建、经费投入、激励措施等方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
    学校制定了《商洛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商洛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43名校内教师及校外专家组成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库,建立众创空间,培育、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020年初,商洛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挂牌成立,为我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建立了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为了提升师生参赛积极性,学校还专设创新创业教育奖励模块,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及相关学科竞赛并获奖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时按照教学业绩予以量化。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师生通过官方网站等平台广泛宣传报道。广大教师提升“双创”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
    注重基础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厚植根基。学校以“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比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六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四六开。《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等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1学分,实践教学占6学分。在这种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良性引导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引入10门以上创新创业类课程,每年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研讨会和辅导报告共60余场次。结合商洛市培育“两新两大+数字化”绿色产业体系,建成线上、线下“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门。结合课程教学,积极探索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培育项目,先后与省内外多家IT、高科技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开展实践实操的平台,学校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智力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我校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达185项、省级项目512项。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750余项。
    聚焦科技转化,在教研相长中培育项目。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创新教育强调对现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与综合开发重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重大问题。在今年的大赛中,我校的“巡疫卫士——智能化疫情防控机器人”项目,精‘镁’绝‘轮’——高性能轻质镁合金汽车轮毂生产新工艺服务提供商”项目,玻璃基高性能透水砖——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型路面铺装材料”项目都是基于区域优势和产业需求的项目,均获得陕西省赛区高教主赛道金奖。这是我校立足商洛、服务地方,在教学中做科研、在科研中促教学的具体体现。
    我校张晓虎教授一直从事商洛药用植物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陕西省中药现代化专家库成员,主持承担多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他将科研成果作为反哺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一手资料的重要基础,连续指导学生参加大赛,每届大赛均入围省级复赛并且获得银奖、铜奖。在第六届大赛中,他带领团队围绕商洛“药业兴市”产业布局,瞄准天然食品保鲜防腐剂、新型缓控释专用肥料这两个极具潜力的开发应用领域,指导学生获得银奖、铜奖各1项。
    加强团队建设,在长期积累中做强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要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并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保障在于组建一批接一批的学生研究团队。而承担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有关赛事、撰写发表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学生“单兵作战”难以胜任。基于此,学校在“互联网+”活动中特别注重考察吸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建团队,做到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合力。以高年级带低年级,使经验逐年积累,持久保持团队战斗力。在此过程中,团队负责人至为重要,其在工作运行中发挥着沟通融合、组织协调的关键作用,从而成为团队的核心和领头羊,引领整个团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调动发挥团队成员各自所长,合作攻关、坚持不懈、协同完成预期任务。    立足商洛大地,在服务地方中收获梦想。“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全国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政大课。我校在实践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参赛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鼓励引导广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我校第四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项目“‘兴农之光’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开展智能控制光伏大棚技术研究,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1件已公布等待授权。参与宣传推广使柞水木耳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2800万袋种植,产值达9000万元,带动8个贫困村9311人脱贫。目前该团队已经和柞水县科技局达成合作协议,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推广,预计将实现木耳增产利用3000万元,增加600个就业岗位。
    第六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项目“乡村流动科技馆”,致力于偏远农村地区的科普教育扶贫。项目团队在走遍商洛市20余所中校学校的基础上,积极践行教育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全国线上对接活动”要求,远赴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扎那小学开展线上科普活动,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扎那村小学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在线互动丰富当地学校科学教育方式,受到学生教师的高度认可和广泛欢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把参赛项目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蓄水池”资源库”,形成“互联网+”新业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推动大赛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参赛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破解经验、知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和制约,把大赛作为成长成才的阶梯,将为自己的未来打造一片更加宽广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