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番三国风景
文章字数:1,497

★高庆梅 四川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策划编辑学术专著《衣冠归晋:魏晋易代时期的蜀吴士人心态与文学》,是我近几年来很愉快的工作经历之一。 2022年9月末, 我参与的特大型学术图书编辑出版工程《儒藏》刚刚圆满收官。 在又将投身于另一个大项目前,收到了钟思远博士的书稿。甫一浏览,随即引发了兴趣。书稿选题立意明确,内容文质兼顾,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笔法辞章颇为讲究,读来清通畅达。编辑过程中, 我不时念上一二会心之处给我的同事们听, 让那些正埋头编校繁难古籍的同事不禁羡慕。 而这份“忙里偷闲”的工作,我赶在年底前就顺利完成了。
该书作者在东汉末年三国风云落幕后,继续探讨着当代读者相对陌生的“三家归晋”故事,尤其注目于蜀、吴士人在魏晋易代前后的政治心态、 命运抉择和诗文表达。这既体现了作者研究的价值追求,也积极践行着作者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集中整理、辨析、推陈出新的学术志愿。如果说,魏蜀吴三国相争是纵横捭阖、 英雄逐鹿;那么,“三家归晋” 则在摧枯拉朽中蕴藏波谲云诡。前者多凸显为金戈铁马、开疆拓土的著名战役;后者更重在南北统一、天下归心的权谋治术。 百年大变局、纷纭事不休,深处局内且怀抱忧患的衣冠士族们当何去何从,史籍诗文又怎样的记载?那些家喻户晓的三国历史、 魏晋文章由此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景和面貌。
全书共分为 《总论篇》《专论篇》《杂论篇》三部分。《总论篇》以宏观视角对蜀汉归晋后的士情与文情、 西晋治吴政策之得失和归晋吴士的心态及创作状况作出了综述。作者认为,在兵荒马乱中归降的蜀汉士人心态于覆国后颓势难挽,文坛随之寥落,可谓:易朝为官,荣辱操他人之手;降臣气短,落笔有自屈之心。孙吴豪门大族则因其本土实力较为雄厚, 促使西晋朝廷在平吴后,对江东采取了“经济上不触动,政治上不使用,军事上有所防范”的统治政策。 在西晋一朝,其治吴政策可谓得失各半,归晋吴士心态经历了一条由消极被动到略有希冀、复又以失望告终的基本轨迹。但通观两晋,则可谓利大于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西晋治吴政策中经济安抚的核心举措保全了江东地域有序的政治格局, 为西晋朝廷“衣冠南渡”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南来北人”的中原门阀士族因此有了弥补“前愆”之机,得以重整江东,更将中华文化的命脉顺利延入了东晋。
《专论篇》和《杂论篇》是作者对具体历史人物命运的述论。这些人物中,既有将相名流,也有国中君主。 他们因各自的性格与遭遇,最终走向不同的人生归宿,其传世诗文也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有人成为了时代的悲歌,在艰难时事中“翻飞奔突”,最终却铩羽跌落,留下“华亭鹤唳,可复得呼”的千古哀叹:这是东吴望族子弟入洛的代表——陆机、陆云。有人战战兢兢、依违权变、笑到了最后, 这是实现吴中大族后裔重振家声、称誉朝野心愿的顾荣。还有人随性而来,潇洒远去,成了美好且隽永的传说,那是凭着真心率性赢得生命释然的张翰。 而作为蜀、吴两国的末世君主,刘禅与孙皓在兵败国破之后,失尊降格、荣光不复,唯有俯首称臣、了度残生。他们在魏晋易代时的遭遇从此汇入蜀吴士人群体运势的潮流,成为窥探那时候蜀吴士人心态的特殊镜像。
恰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所云:“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魏晋易代之际,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蜀吴的衣冠之士们都难以跳出动荡时代,也无法摆脱降臣身份。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既深受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家学影响,又不乏对阶级属性与现实政治形势的考量;既欲维护本土利益,也会顾惜个人前途声望。 他们有过群体努力,也有过个人奋斗。 最终,他们的功业与文章化作一片沧桑,给后世留下了诸多值得追溯与回味的印记。 我想,这或许也是作者致力于明晰史料旧闻所示,考索古人诗文隐微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