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桐树林
文章字数:2,317
★王小平
在这个淡柳如烟、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又回到了母校, 距离上一次告别整整过去了22年。最大的变化是由我当初毕业时的商洛师专变为商洛学院, 整体建筑已呈宏伟美观的景象, 只有学苑路还有着当初的样子,成为当年的青春里仅剩不多的印迹。
其实想回母校看看的想法,好多年一直留有,只是人生在很多时候,你认为一个很小的愿望,但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曾经的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向往着有一天在万千瞩目中衣锦而还。可在职场的庸碌中, 母校成了一种不愿面对的忧伤,真正归来时却有着近乡情怯的苦涩。在这个三月里,因为参加培训的机缘,时隔22年后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回到母校,心中满是激动与不安。 与自己求学时相比,现今的母校是富丽堂皇的, 大气而端庄的校门、现代又美观的图书馆、 标准化的绿茵场,这是我们当年所不能想象的。
记得学校当初是没有正式大门的,学校前面是一排民房,开了各种商店,东边是砖厂,西边是农校,一扇小门与师专相通,我们为了走近道都从农校出入。 在砖厂和民房之间有一条“7”字型宽约五六米的水泥路,路外有一个高坎,闲来无事就靠在学苑路的栏杆上看砖厂的工人忙碌地推架子车。 在男生公寓和行政楼之间还有一个小花园,园中有一个雕塑记忆犹新。一个少女裙裾飘飘,左手托起一轮太阳,右手拂着飞扬的长发,一副青春飞扬的样子。基座上的铭文是“托起明天的希望”,落款是“献给母校建校二十周年纪念”, 商州校友会捐的。我想这也是母校对我们的期望吧。
花园西边是小操场, 当初好像还未硬化, 那时中文系喜欢和体育系开展篮球赛,虽然输的时候多一些,却还是激烈得尘土飞扬。上体育课是到两公里外跑道上只铺着炉渣的市体育场,大伙也并不觉得远,就把上体育课当作逛街的旅程, 顺路买些小东西,回来时顺便在街边小吃店完成了午餐。
说到吃,这也是学校生活里除了学习之外的另一大主题。学校食堂分了许多隔断,由不同的人承包,经营着不同品类的饭菜。我至今都对各个食堂的菜系记忆犹新:一号食堂的红烧肉是一绝,二号食堂夹馍实在, 三号食堂的刀削面味道独特,尤其是四号灶的炒面,一块五一盘,甜面酱和着青菜丝豆芽炒的,松散油亮,酱香浓郁。 如果再添五毛钱加一个鸡蛋,堪称完美。 我至今很纳闷,食堂师傅如何做到把一个鸡蛋打散之后, 炒勺里轻轻一转,就成一个大饼,竟能盖满一盘炒面? 蛋皮细嫩黄亮香气扑鼻, 和着面香咸鲜适口,那特殊的味道至今让人难忘。五号灶的师傅虽不是兰州人, 但拉面的手艺真是不差,左右手交替之间,面飞入锅,细如毫发。 虽然牛肉汤不太正宗但是量大,也正合我们小伙子的饭量。
我们在各个食堂吃过几遍之后,也觉得腻了。 唯独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学校西门外和农校交界处的泡桐树林。说是西门,其实就是师专和农校之间有一段红砖墙,当中有一个门,似乎从来也没有关过,印象中好像也没有门扇。 墙外有一个土坎的平台上有五六棵泡桐树,树下平整的地方人们用石子铺了,三个卖小吃的在下面开张营业, 那几棵桐树成了天然的荫凉。东边卖擀面皮的是一个中等个子的汉子,推个三轮车; 中间炸菜盒子的是一对夫妻,配合极为默契;西边是卖凉鱼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大概三十左右。 在这几年里他们各卖一样东西,相互搭台成一顿完整的早点。 一直相安无事,空闲之余说笑拉家常,在有时忙不过来时还互相照应。
那凉皮是商州独特擀面皮风味,软硬适中,比老家的蒸面皮劲道,又比关中的擀面皮软和些,劲道却并不费牙。 那汉子实诚,面皮里并不放豆芽,直接抓一把面皮放些面筋。 勺子飞快,点入盐、味精、大料水,一大勺红油再加入商州独特的柿子醋,色香味俱佳而量足,酸辣适口,百吃不厌。 在夏天,早餐是它,午餐觉得胃口不佳又去了,有人还创过连吃两盘的纪录。
中间炸菜盒子的夫妻二人,男的瘦高个,女的匀称而精干。 女的一手抓起发的松软的面团,放在刷过油的盘子里,双手十指迅速弹压开, 放入一大勺由土豆丝、粉条和韭菜合成的馅料,四周迅速提起合拢,又飞快抓入平底锅中。 男的用铲子挤压之间就成饼状, 十几秒的工夫翻过面,已成金黄之色。 一个菜盒子出锅不足一分钟,入口外焦里嫩,粉条和土豆丝的软糯、韭菜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吃一盘凉皮再加一个菜盒子,实在是黄金搭档,如果还嫌不足再来一碗凉鱼。 传统而又有独特香味的芹菜浆水,浇在凉鱼上,再淋上油辣子,入口滑溜,酸爽熨帖,一碗下肚通透无比。 那三个小摊,常年都在那儿摆着,成了大学期间唯一没有吃厌的东西,也成了学校食堂最好的补缀。
在2000年的夏天,97级的师兄已经在筹备毕业典礼了。 那天早晨,我与对面宿舍97级的一位兄弟吃早点, 他先吃了一盘凉皮,似乎是意犹未尽的样子,又要了一盘。 我好奇地问:“你能连吃两盘凉皮? ”他叹了一口气说:“以后到哪儿还能吃到这么好吃的凉皮呢? ”
当 2001 年的夏天我的毕业季到来时,离校的日子变得屈指可数,独自坐在桐树林里端起凉皮,我才咀嚼出师兄那句话里深长的无奈与酸楚。 曾经看过师兄师姐们上演过的情节, 我们再次上演了一次。 签名、合影,执手凝噎。 之前还觉得他们感性和脆弱, 当自己真正经历的时候,并不比他们洒脱和坚强。 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当分别真正来临的时候,个中滋味却是青春记忆里难以名状的苦咖啡。 而这一别,相见再也无期。 我在那个“托起明天的希望”的雕塑前照了一张相,收拾好行囊踏上回乡的列车。 再也不能一大早去吃凉皮、菜盒子了,再见了,我们的桐树林!
在这个春天里,我顺着学苑路,找寻当初的桐树林,幻想着能否找回那让人一直挂念的凉皮味道。 昔日的农校已变成了商洛学院的西校区,之间的桐树林已然无存,那方位好像变成一个花坛。 我怔怔站在那里,在春日黄昏的斜阳下,桃李嫣然开放。 我明白,桐树林和我的青春一起,终究消失在岁月深处,再也不见。
(作者系我校2001届中文系校友,现任商洛市镇安县达仁镇初级中学校长)
在这个淡柳如烟、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又回到了母校, 距离上一次告别整整过去了22年。最大的变化是由我当初毕业时的商洛师专变为商洛学院, 整体建筑已呈宏伟美观的景象, 只有学苑路还有着当初的样子,成为当年的青春里仅剩不多的印迹。
其实想回母校看看的想法,好多年一直留有,只是人生在很多时候,你认为一个很小的愿望,但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曾经的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向往着有一天在万千瞩目中衣锦而还。可在职场的庸碌中, 母校成了一种不愿面对的忧伤,真正归来时却有着近乡情怯的苦涩。在这个三月里,因为参加培训的机缘,时隔22年后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回到母校,心中满是激动与不安。 与自己求学时相比,现今的母校是富丽堂皇的, 大气而端庄的校门、现代又美观的图书馆、 标准化的绿茵场,这是我们当年所不能想象的。
记得学校当初是没有正式大门的,学校前面是一排民房,开了各种商店,东边是砖厂,西边是农校,一扇小门与师专相通,我们为了走近道都从农校出入。 在砖厂和民房之间有一条“7”字型宽约五六米的水泥路,路外有一个高坎,闲来无事就靠在学苑路的栏杆上看砖厂的工人忙碌地推架子车。 在男生公寓和行政楼之间还有一个小花园,园中有一个雕塑记忆犹新。一个少女裙裾飘飘,左手托起一轮太阳,右手拂着飞扬的长发,一副青春飞扬的样子。基座上的铭文是“托起明天的希望”,落款是“献给母校建校二十周年纪念”, 商州校友会捐的。我想这也是母校对我们的期望吧。
花园西边是小操场, 当初好像还未硬化, 那时中文系喜欢和体育系开展篮球赛,虽然输的时候多一些,却还是激烈得尘土飞扬。上体育课是到两公里外跑道上只铺着炉渣的市体育场,大伙也并不觉得远,就把上体育课当作逛街的旅程, 顺路买些小东西,回来时顺便在街边小吃店完成了午餐。
说到吃,这也是学校生活里除了学习之外的另一大主题。学校食堂分了许多隔断,由不同的人承包,经营着不同品类的饭菜。我至今都对各个食堂的菜系记忆犹新:一号食堂的红烧肉是一绝,二号食堂夹馍实在, 三号食堂的刀削面味道独特,尤其是四号灶的炒面,一块五一盘,甜面酱和着青菜丝豆芽炒的,松散油亮,酱香浓郁。 如果再添五毛钱加一个鸡蛋,堪称完美。 我至今很纳闷,食堂师傅如何做到把一个鸡蛋打散之后, 炒勺里轻轻一转,就成一个大饼,竟能盖满一盘炒面? 蛋皮细嫩黄亮香气扑鼻, 和着面香咸鲜适口,那特殊的味道至今让人难忘。五号灶的师傅虽不是兰州人, 但拉面的手艺真是不差,左右手交替之间,面飞入锅,细如毫发。 虽然牛肉汤不太正宗但是量大,也正合我们小伙子的饭量。
我们在各个食堂吃过几遍之后,也觉得腻了。 唯独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学校西门外和农校交界处的泡桐树林。说是西门,其实就是师专和农校之间有一段红砖墙,当中有一个门,似乎从来也没有关过,印象中好像也没有门扇。 墙外有一个土坎的平台上有五六棵泡桐树,树下平整的地方人们用石子铺了,三个卖小吃的在下面开张营业, 那几棵桐树成了天然的荫凉。东边卖擀面皮的是一个中等个子的汉子,推个三轮车; 中间炸菜盒子的是一对夫妻,配合极为默契;西边是卖凉鱼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大概三十左右。 在这几年里他们各卖一样东西,相互搭台成一顿完整的早点。 一直相安无事,空闲之余说笑拉家常,在有时忙不过来时还互相照应。
那凉皮是商州独特擀面皮风味,软硬适中,比老家的蒸面皮劲道,又比关中的擀面皮软和些,劲道却并不费牙。 那汉子实诚,面皮里并不放豆芽,直接抓一把面皮放些面筋。 勺子飞快,点入盐、味精、大料水,一大勺红油再加入商州独特的柿子醋,色香味俱佳而量足,酸辣适口,百吃不厌。 在夏天,早餐是它,午餐觉得胃口不佳又去了,有人还创过连吃两盘的纪录。
中间炸菜盒子的夫妻二人,男的瘦高个,女的匀称而精干。 女的一手抓起发的松软的面团,放在刷过油的盘子里,双手十指迅速弹压开, 放入一大勺由土豆丝、粉条和韭菜合成的馅料,四周迅速提起合拢,又飞快抓入平底锅中。 男的用铲子挤压之间就成饼状, 十几秒的工夫翻过面,已成金黄之色。 一个菜盒子出锅不足一分钟,入口外焦里嫩,粉条和土豆丝的软糯、韭菜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吃一盘凉皮再加一个菜盒子,实在是黄金搭档,如果还嫌不足再来一碗凉鱼。 传统而又有独特香味的芹菜浆水,浇在凉鱼上,再淋上油辣子,入口滑溜,酸爽熨帖,一碗下肚通透无比。 那三个小摊,常年都在那儿摆着,成了大学期间唯一没有吃厌的东西,也成了学校食堂最好的补缀。
在2000年的夏天,97级的师兄已经在筹备毕业典礼了。 那天早晨,我与对面宿舍97级的一位兄弟吃早点, 他先吃了一盘凉皮,似乎是意犹未尽的样子,又要了一盘。 我好奇地问:“你能连吃两盘凉皮? ”他叹了一口气说:“以后到哪儿还能吃到这么好吃的凉皮呢? ”
当 2001 年的夏天我的毕业季到来时,离校的日子变得屈指可数,独自坐在桐树林里端起凉皮,我才咀嚼出师兄那句话里深长的无奈与酸楚。 曾经看过师兄师姐们上演过的情节, 我们再次上演了一次。 签名、合影,执手凝噎。 之前还觉得他们感性和脆弱, 当自己真正经历的时候,并不比他们洒脱和坚强。 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当分别真正来临的时候,个中滋味却是青春记忆里难以名状的苦咖啡。 而这一别,相见再也无期。 我在那个“托起明天的希望”的雕塑前照了一张相,收拾好行囊踏上回乡的列车。 再也不能一大早去吃凉皮、菜盒子了,再见了,我们的桐树林!
在这个春天里,我顺着学苑路,找寻当初的桐树林,幻想着能否找回那让人一直挂念的凉皮味道。 昔日的农校已变成了商洛学院的西校区,之间的桐树林已然无存,那方位好像变成一个花坛。 我怔怔站在那里,在春日黄昏的斜阳下,桃李嫣然开放。 我明白,桐树林和我的青春一起,终究消失在岁月深处,再也不见。
(作者系我校2001届中文系校友,现任商洛市镇安县达仁镇初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