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依托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助力区域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刘 雪
文章字数:1,391
  6月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交流展示活动中,商洛学院作为全国6所受邀高校之一,现场交流了“流动科技馆”科普志愿服务项目成果和经验, 展示了我省高校志愿者的风采。 自2017年以来,商洛学院以“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流动科技馆”为载体,为商洛及周边省市山区青少年搭建线上线下科普平台, 持续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全面增强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秦岭生态保护和红色血脉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该项目荣获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创新工作机制, 汇聚各类资源。我校与商洛市科协建立了 “校地协同,联合共建”的合作机制,汇聚高校和地方科普资源开展“流动科技馆”建设。 商洛市科协专门配备了“科普大篷车”,同时积极对接下辖六县一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将“流动科技馆”建设纳入学校“双百工程”教育扶贫计划。 商洛学院在校内广泛动员,组建了由200余名师生组成的20 支科技志愿服务小分队, 充实一线科普工作力量。志愿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挖掘、转化教师学术成果为优质科普资源,重视科研成果解读、关注青少年后备科技人才培养,让公众多途径了解新技术的应用价值。
   — 拓展活动形式,丰富建设内涵。为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和兴趣爱好, 依托地方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 我校项目团队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包括科普知识讲解、趣味实验展演、特色实践课程及主题研学活动等。围绕各学科领域,通过“科技作品展览”“科学互动体验”“航模制作体验与飞行展演”“趣味实验展演” 等方式让大山深处的青少年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乐趣, 明确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 带领青少年在丹江湿地中考察鸟类生活习性,在秦岭地质遗迹中感受地貌变迁, 在大山深处搜集动植物标本, 在红二十五军转战商洛的历史道路上学习革命先辈的战斗事迹, 将秦岭的绿水青山和红色印记转化为天然的流动科技馆。
   — 云端智慧赋能, 插上科普翅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为保障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不断线, 我校 “流动科技馆”秉承“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原则,通过网络直播、视频教学、在线互动等方式,建立了“云端秦岭科技馆公益科普大讲堂”, 精心设计制作了涵盖生物医药、趣味物化、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六大主33个趣味科普课程,举办“喜迎二的题十大,科普向未来”云端巡展活动,为学校定点帮扶的各中小学在线上展播优秀科普视频, 让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科学知识, 提升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系列线上活动,我校项目团队在不断积累技术经验的同时也逐步拓宽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校“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学普及行动”的工作思路,先后打造了200余件科技展品,为省内外50余所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次,受益学生超过5万人。一大批热衷于科普事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由此得到了锻炼, 团队核心成员多次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8人在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项目先后入选陕西省科协科普工作优秀案例、“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成果在全国科技志愿服务云沙龙中向全国观众展示,被中国科技网、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