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听风吟
文章字数:2,308
★常润强
晨起,掀帘推窗,霎时薄雾萦臂,潮润扑面。雾凉露寒,岁序更新,那从秦岭山涧里溢出来的芬芳馥郁却依旧是那么怡人。阳光正好,斜斜地从窗棂投射进整间屋子,使整个房间都亮堂了起来。 一缕微风紧随其后,即使从很远处吹来,却好像把疲倦都忘却了一般,只是轻轻敲响檐下摇曳的风铃,连同那林间鸟鸣的清脆婉转,一边低吟着不知名的歌谣,一边从木屑和砖缝里悄悄溜进来。 那咿咿呀呀的旋律似乎已经自天地间盎然永垂良久, 传递了很多东西,博大而厚重。 但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澄澈的感觉,一阵心灵上的清爽。
许一段时光酝酿的清风, 望向旧时节的窗门之外,那是一番草长莺飞的光景。野果的暗香被空气中裹挟的一丝凉意一并夹杂在蔼蔼暮光中。 白墙灰檐上,玫紫和靛蓝早已卷携温蕴的橙光,在天穹上交织出安静的釉质,层层陈霞沾染清风洒落人间, 在褐色的旷野上拨触尘埃的消弭,藏青色的松石也栖眠于尘土之下,荡涤在丛林深处的碧绿垂纹当中。
即使是商州的小小一角, 一切也都是如此刚刚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有灵,风云、花鸟、草虫,它们皆在此更迭生息,共同见证着时令季节的循环交替,物候现象的依序推移。 反映着万事万物的动静相宜和道法自然,蕴含着世间万物的守常与变数,在这生态与人间的诗兴交融当中,隐于其中,默然注视,寂静观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于唐朝期间至秦岭终南山一带游玩时写下的五言律诗,名为《山居秋暝》,乃是王维笔下山水诗当中的集大成之作,后来的苏轼更是把此诗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典范。 抛却这首诗本身不可置疑的文学艺术价值不谈,单是一个“空”字,便足以让从未见识过秦岭风貌的读者置身在那山雨初霁,幽静闲适的终南山薄暮之景当中,与此刻的商州一角相对应起来,自是再妙不过了。
山居秋暝这首诗早在幼时便常常在耳畔响起,如今对照着眼前之所见,便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也带入到了那个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的雨后秋山当中,去越过重重叠叠现实与理想间的壁障,来感受王维当时的想法。
那是一种非常新奇而独特的体验,就像是有了一阵风拂过一般,记忆中那泛黄微卷的诗页也随之被翻折,就连那些字也好像活了过来一般, 从很远的地方跑到你跟前,渲染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面。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濯濯清莲,连同那浣女归舟都如尘埃般飘荡在你的四周,如同风与风眼乍醒,让人得以领略自然间那令人向往的精神领地。
哪怕再被世俗烦透了的人,感受着这难得的生命体验和自然感知,也会散掉往日的戾气,随着鸟儿网罗成群,反观自我,安享时光,身心相融,物我合一;才会发觉茫茫天地间,人类不过是冬来夏往的过客而已,心怀虔诚地接纳风与山川赠与我们的真诚与接纳,才是人与自然的真谛之所在。 而那些蛮横、强势、霸道的人,再怎么对自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行使着生杀予夺的权利,最终也不过是被抛出这个世界,在随后说不上漫长的时间里被他们曾经瞧不上的自然生态缓缓吸纳。鸟兽虫鱼,草木花叶,它们都是如此,融汇在时间和生命的长廊中,激起一圈圈廖静的回响,响彻至今。一个人大概从降生至这个世界起,就是在自然万物这样一个蓬勃的生命场中一丝丝被濡湿、 被浸透、被滋润,直到生命的尽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似秋风落叶归。
王维大抵就是悟到了这一点,在经过金榜题名、安史之乱等一系列的跌宕起伏,四十岁的他来到了终南山这座先后被诸多儒人雅士所青睐的归隐之地, 往后的日子里,终南山便在他的生命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初入长安时那个一心想在京城扬名立万的翩翩少年郎,到后来以一篇惊世骇俗的《责躬荐弟表》与时代、家族、自我完成和解,成就一代诗佛。我想,终南山这个富有生态气息的地方改变了他很多,让他得以从生态自然中观想参悟,成就“禅隐”“心流”的思想境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在大自然脉搏的跳动声中涤净了神魄, 悟出了人与自然的真谛,将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融为一体,化作一阵风,飘荡在这终南山上,在整个生态当中低吟浅唱。
大自然的静美,也只有像王维那样拥有静之心、美之心的人才能真正领略。 在人与自然这一本质问题上,亦是如此,时代发展大趋势不断地推着我们向前进,可我们的肉体和心灵似乎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诗意的栖居之地。我轻轻抿了一口手中的清茶,入口有几分干涩,过后却有一股甘甜的醇香。 良辰美景虽好,可若守不住,就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细细想来,我们人类同那些鸟兽虫鱼,草木花叶一样,终归是只在这片大地上度过很短的一段岁月而已, 但自然却是人类永恒的财富,是中华智慧的宝库,更是文明兴衰的命脉。 生态环境值得被守护, 而不应该是将其划分到人类社会进步的对立面,因为生态环境从不是文明的敌人, 真正的文明与进步,应当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的梦想也是这般需要与自然之间相辅相成。 人和自然,理当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这样想着,原本迷迷朦朦、混混沌沌的思路此刻似乎变得明朗通透了起来,此刻再去看看眼前商洛那山、那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连那风也依旧在沙沙作响,或许正应了古人在这千年自然之风中流传下来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我觉得自己应当做些什么了,诗人王维在晚年间都为山水间留下《山居秋暝》《鸟鸣涧》等一系列惊世骇俗之作,我们纵然不如诗佛那般耀眼,可也能将自己的心神化作一缕清风, 静静护住这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叶一花,这股清风将会吹到它所能吹到的每一寸土地,经久不息。
岁月终将过去,而推窗听风吟唱宛转悠扬,所及之处生生不息,吹尽阑珊处。
(作者系我校健康管理学院2021级学生)
晨起,掀帘推窗,霎时薄雾萦臂,潮润扑面。雾凉露寒,岁序更新,那从秦岭山涧里溢出来的芬芳馥郁却依旧是那么怡人。阳光正好,斜斜地从窗棂投射进整间屋子,使整个房间都亮堂了起来。 一缕微风紧随其后,即使从很远处吹来,却好像把疲倦都忘却了一般,只是轻轻敲响檐下摇曳的风铃,连同那林间鸟鸣的清脆婉转,一边低吟着不知名的歌谣,一边从木屑和砖缝里悄悄溜进来。 那咿咿呀呀的旋律似乎已经自天地间盎然永垂良久, 传递了很多东西,博大而厚重。 但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澄澈的感觉,一阵心灵上的清爽。
许一段时光酝酿的清风, 望向旧时节的窗门之外,那是一番草长莺飞的光景。野果的暗香被空气中裹挟的一丝凉意一并夹杂在蔼蔼暮光中。 白墙灰檐上,玫紫和靛蓝早已卷携温蕴的橙光,在天穹上交织出安静的釉质,层层陈霞沾染清风洒落人间, 在褐色的旷野上拨触尘埃的消弭,藏青色的松石也栖眠于尘土之下,荡涤在丛林深处的碧绿垂纹当中。
即使是商州的小小一角, 一切也都是如此刚刚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有灵,风云、花鸟、草虫,它们皆在此更迭生息,共同见证着时令季节的循环交替,物候现象的依序推移。 反映着万事万物的动静相宜和道法自然,蕴含着世间万物的守常与变数,在这生态与人间的诗兴交融当中,隐于其中,默然注视,寂静观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于唐朝期间至秦岭终南山一带游玩时写下的五言律诗,名为《山居秋暝》,乃是王维笔下山水诗当中的集大成之作,后来的苏轼更是把此诗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典范。 抛却这首诗本身不可置疑的文学艺术价值不谈,单是一个“空”字,便足以让从未见识过秦岭风貌的读者置身在那山雨初霁,幽静闲适的终南山薄暮之景当中,与此刻的商州一角相对应起来,自是再妙不过了。
山居秋暝这首诗早在幼时便常常在耳畔响起,如今对照着眼前之所见,便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也带入到了那个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的雨后秋山当中,去越过重重叠叠现实与理想间的壁障,来感受王维当时的想法。
那是一种非常新奇而独特的体验,就像是有了一阵风拂过一般,记忆中那泛黄微卷的诗页也随之被翻折,就连那些字也好像活了过来一般, 从很远的地方跑到你跟前,渲染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面。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濯濯清莲,连同那浣女归舟都如尘埃般飘荡在你的四周,如同风与风眼乍醒,让人得以领略自然间那令人向往的精神领地。
哪怕再被世俗烦透了的人,感受着这难得的生命体验和自然感知,也会散掉往日的戾气,随着鸟儿网罗成群,反观自我,安享时光,身心相融,物我合一;才会发觉茫茫天地间,人类不过是冬来夏往的过客而已,心怀虔诚地接纳风与山川赠与我们的真诚与接纳,才是人与自然的真谛之所在。 而那些蛮横、强势、霸道的人,再怎么对自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行使着生杀予夺的权利,最终也不过是被抛出这个世界,在随后说不上漫长的时间里被他们曾经瞧不上的自然生态缓缓吸纳。鸟兽虫鱼,草木花叶,它们都是如此,融汇在时间和生命的长廊中,激起一圈圈廖静的回响,响彻至今。一个人大概从降生至这个世界起,就是在自然万物这样一个蓬勃的生命场中一丝丝被濡湿、 被浸透、被滋润,直到生命的尽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似秋风落叶归。
王维大抵就是悟到了这一点,在经过金榜题名、安史之乱等一系列的跌宕起伏,四十岁的他来到了终南山这座先后被诸多儒人雅士所青睐的归隐之地, 往后的日子里,终南山便在他的生命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初入长安时那个一心想在京城扬名立万的翩翩少年郎,到后来以一篇惊世骇俗的《责躬荐弟表》与时代、家族、自我完成和解,成就一代诗佛。我想,终南山这个富有生态气息的地方改变了他很多,让他得以从生态自然中观想参悟,成就“禅隐”“心流”的思想境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在大自然脉搏的跳动声中涤净了神魄, 悟出了人与自然的真谛,将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融为一体,化作一阵风,飘荡在这终南山上,在整个生态当中低吟浅唱。
大自然的静美,也只有像王维那样拥有静之心、美之心的人才能真正领略。 在人与自然这一本质问题上,亦是如此,时代发展大趋势不断地推着我们向前进,可我们的肉体和心灵似乎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诗意的栖居之地。我轻轻抿了一口手中的清茶,入口有几分干涩,过后却有一股甘甜的醇香。 良辰美景虽好,可若守不住,就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细细想来,我们人类同那些鸟兽虫鱼,草木花叶一样,终归是只在这片大地上度过很短的一段岁月而已, 但自然却是人类永恒的财富,是中华智慧的宝库,更是文明兴衰的命脉。 生态环境值得被守护, 而不应该是将其划分到人类社会进步的对立面,因为生态环境从不是文明的敌人, 真正的文明与进步,应当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的梦想也是这般需要与自然之间相辅相成。 人和自然,理当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这样想着,原本迷迷朦朦、混混沌沌的思路此刻似乎变得明朗通透了起来,此刻再去看看眼前商洛那山、那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连那风也依旧在沙沙作响,或许正应了古人在这千年自然之风中流传下来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我觉得自己应当做些什么了,诗人王维在晚年间都为山水间留下《山居秋暝》《鸟鸣涧》等一系列惊世骇俗之作,我们纵然不如诗佛那般耀眼,可也能将自己的心神化作一缕清风, 静静护住这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叶一花,这股清风将会吹到它所能吹到的每一寸土地,经久不息。
岁月终将过去,而推窗听风吟唱宛转悠扬,所及之处生生不息,吹尽阑珊处。
(作者系我校健康管理学院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