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多措并举助力考研成果再上新台阶
文章字数:1,880
               ★王鹏举  
  葳蕤五月, 花团锦簇,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各项工作已落下帷幕,我校考研学子喜报连连,成果粲然可观。 报考的874人当中,289人上线,203人录取,其中不乏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国内外名校。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学子披星戴月全力赴光,也是学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持续加强和改进学风的重要体现。
           重视方向引领,聚焦宣导动员
  党建引领,构建服务机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从报考动员、课程辅导、考点建设、 后勤保障等着力全链条全过程做好学生考研管理服务工作。成立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务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方案、明确职责、指导工作。 试点成立考研学生临时党支部,制定党支部工作细则,学生党员率先垂范,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晒笔记、 亮错题,追赶超越,营造良好考研氛围。
  名师宣导,分析研判形势。 对标高质量就业,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厘清考研形势趋势。 借助读书月等活动举办考研专题讲座,考研名师面对面宣导, 综合分析指标数据,就职业规划、 院校专业选择等方面进行讲解,答疑解惑。 不断拓展学生对考研政策形势的了解,增强学生考研信心,近年我校报考人数明显上升。
  精心动员,发挥榜样力量。挖掘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多样化宣传渠道扩大先进事迹影响力,激发学生备战复习原动力。 学校及各院立足实际,通过官方网站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宣传报道高分名校考生先进事迹,广泛传播考研备战励志短片。各二级学院精心部署,召开考研动员会,邀请考研上岸学子现场分享经验并进行答疑, 直给一手经验,提供“干货式”策略,通过学生代表宣誓等形式,向榜样学习,激励斗志。
            锚定学生需求,聚焦能力提升
  开设课程,补齐短板。 重视学情分析,加强考研辅导课程建设, 立足学生薄弱学科,开设考研英语、考研数学公选课。 锚定基础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补齐短板、查漏补缺。 结合学科分值,重点对框架体系、重点章节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中就考研课程综述、时间进度安排、应试技巧进行详细讲授,帮助考研学生明确目标、夯实基础、科学备考。
  生涯指导, 明确规划。 对标职业生涯规划,提早谋篇布局,打出考研目标提前量,以课育人, 以赛育人。 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融入考研升学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提早着手,提早谋划备考计划。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等大型赛事,针对毕业生开设赛道,以赛促学,提升考研学子职业规划、沟通表达、简历制作、临场反应等综合素养。
  心理辅导,压力脱敏。 发挥我校心理育人机制优势,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提升学生备考抗压能力。切实发挥朋辈心理互助作用,学生会、社团组织通过手写信、爱心留言墙等传递祝福,温情助力。 开展团体辅导, 通过手语操练习、借用图卡、字卡隐喻训练等游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改变自我,寻找积极情绪。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不断增强考研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围绕关键节点, 聚焦人文关怀
  围绕冲刺送暖, 激发备考斗志。各学院心系学生,精心筹备,温情送暖,党政负责人深入各考研自习室慰问考研学子, 现场加油打气,为2024届考研学生发放小礼品并做了考研冲刺动员讲话, 任课教师通过讲述考研亲身经历, 对考研学子给予鼓励和祝福。
  围绕考试现场,温情助力送暖。 学校高度重视, 周密安排, 各部门各学院积极配合,考前做好考务人员培训、考场视频监控调试、保密室值班巡逻、考场布置、卫生消杀和周边氛围营造等工作, 考试当天做好入场秩序维护,医疗救护保障全程待命。做好物品临时存放,热水供应等工作,为全体考生提供安全、便利、暖心的考试环境。 各学院负责人及教职工深入考生群体, 加油打气,保障后勤。 全校各部门踔厉同心,科学配合,考试平稳顺畅。
  围绕复试调剂,悉心出谋划策。 紧扣复试及调剂各环节,各学院配备指导教师,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信息发布渠道。 部分学院假期指导不断线,召开线上考研学生复试经验分享会,邀请上届高分学子分享复试笔试、面试内容及重点、导师信息查询和选择、调剂准备工作等一系列流程内容和注意事项。 对标国家线,为助力学院入围复试的学生成功“上岸”,部分学院召开2024年考研上线学生座谈会,重点指导了复试关键技巧和策略。围绕调剂择校,利用教师资源联系各校硕士生导师,保证上线学生“应调尽调”。
  山长水阔不辞其远,风摧雨折不改其志。 学校始终将考研工作作为推进学风建设、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做好考研政策宣导、报考引导、专业辅导、备考督导等全过程指导服务工作,助力考研成果再上新台阶,不断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我校化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