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校友、知名作家陈仓专访侧记
文章字数:1,423
           ★记者 刘雪 学生记者 郑琳 
 上午10点05分,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学校接待室内,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温暖。 片刻后,陈仓老师在学校人文学院和宣传部老师们的簇拥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进来,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明亮和智慧。他微笑着与现场的记者们打招呼,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让人感到亲切舒适, 也缓解了学生记者在采访前的一丝忐忑。陈老师调整好坐姿,耐心地等待大家确定好设备角度和参数,然后开始接受采访。
  陈仓老师首先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他说他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时代的变迁对社会、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而这些观察和思考遂成为他作品的基石,既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洞察,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深度。 他说,“不管做什么事情,接近自然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成为创作的火花,一段童年的经历、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幅美丽的风景,都有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我的创作欲望。 ”
  在学生记者稍显稚嫩的采访中,陈老师一直面带微笑,也很健谈。他的语速不徐不疾,眼神温和地拂过接待室的每一处,与现场的每个人进行思想地碰撞、无声地交流。
  他回忆起曾经在大学校园的生活, 有33年前作为毕业生代表离校前在礼堂的铿锵发言,也有夜晚翻墙摘隔壁老百姓地里西红柿时恰逢的秋月如洗,还有在学校西门兽医门诊值班室待过的日子……说罢,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在重温当年青春的气息, 脸上露出的一丝微笑,又似乎告诉大家——— 青春虽逝,但他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他相信,他的文字是自己存在过、生活过的最好证明,比躯体更隽永流传。他也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就永远不会老去,所有的事情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唯有理想永远闪闪发光。
  陈仓老师的专题报告安排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商洛地区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似乎都来了,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临时加了小凳子。 大家一开始都是安静地坐着,直到陈仓老师走上讲台向观众鞠躬致意,现场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他的讲座以《天才就是一直朝前走——以我的文学经历和大家交流》为题,用轻松调侃的口吻向大家讲述自己年少时的苦难生活、大学刚毕业在乡镇文化站的潜心苦读以及工作后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当悲痛可以微笑着说出来时,它已经内化升华成为一种生活的哲学和艺术的魅力。陈老师不沉湎于悲痛,哪怕幼时丧母的他,在少年时多次从母亲的坟前经过,都将深切的怀念转化成诗意的语言。 他感恩铭记生活中的大小善意,也善于从悲痛中汲取力量,包括胞兄的舍身相救、大学时对他的诗歌创作不吝鼓励的老师等等。 正是因为这份善意,他的作品才有温度,他的文字才有灵魂。
  陈老师在讲座中感慨地说道:“当你的生活无限接近,甚至是真的活成了小说、活成了散文、活成了诗的时候, 正是能写出优秀作品的那一天, 因为每一篇作品都是你自己生活的翻版,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你的克隆,每一个文字都是你的另一条命。 ”
  陈老师不相信天才, 他相信命运在自己手中,“你的路怎么走,走向哪里,自己并不清楚,也无法控制。 你能做的就是披星戴月,一直朝前,向着亮堂的地方走,把这条路走得宽一点,走得长一点,仅此而已。 ”
  时间在故事的讲述中静静流淌,现场观众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低头做笔记,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 此刻,文学和人格的魅力在陈仓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讲座结束,陈老师仍然耐心的给听众们提前准备好的作品进行签名,或者是合影交流。 最后他郑重地跟现场的记者说:“给我单独拍一张吧,我已经33年没有正式地回母校了! ”
  原来,陈老师也想念母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