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道 唯恒静尔
文章字数:1,249
                ★杜菲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昔王冕窃入学舍,听生诵书;希文断齑画粥,废寝忘食;昌黎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然观今世人之求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心神混淆,微困而起略退之念;神思恍惚,点挫而萌摈弃之芽。自欺欺人,难逃伶俜之愧赧;一无所成,空贻皓首之悲伤。 何为其然也? 或曰:“失其本心矣。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是以求学,寻本心之于学者也。何寻其本心焉? 曰:“唯恒静尔。 ”
  何谓 “恒”, 伯涵曰:“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或曰:“恒为求学之本矣。”世人有矢志不移之恒心,方可有洛阳纸贵之成就。 昔子长受以宫刑,竟创《史记》;太公钓于渭水,终成元勋;仲尼厄于陈邦,桃李满园。 三者虽囿于世俗之桎梏,然不失其恒之志矣。 求学者,欲达彼岸,必不可失所怀之志。古人云:“志当存高远。”今之学子,风华正茂,然心志不固,或为名利所缠,或因短期之得失而止步不前。 问之:“何为如此? ”答曰:“恒心过差,已丧求学之念;终身检饬,难复当年之志。”然则,静心方能明理,恒志才可成事。昔仲达蛰伏于魏久矣,早年虽遭怀疑于武帝,卒大一统;盖因心静如水,志行如山。故求学者,须常修内省,审己之所欲,方能不为外物所动,得其学之真谛。
  何谓“静”,《大学》云:“静而能后安,安而能后虑,虑而能后得。”墨子曰:“神民不伟,天下乃静。”庄子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静于求学者,或曰:“求学需具虚静之心矣。”是以忘却身外之物,澄净心灵之明,洗涤心中之欲,此为虚静尔。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坚忍不拔之志,亦必有心如止水之态。昔鲍子不汲汲“钟鸣鼎食,青雀黄龙”之富贵,选贤举能,恪尽职守;三白不思慕“富埒陶白,朱门绣户”之生活,独出己见,强直自遂。 二者皆栖心元默,悟本心于幽静;适志恬愉,养圆机于悄然。 求学之道,亦在于此。 求学者,操存静雅,方可于惠风和畅中,观鸢飞鱼跃之景象;云迷雾锁里,赏饮涧长虹之风光。 读书亦如是,手中荡起十层功,下笔才觉有神;心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世人皆为名利所扰,失静心之态,难明理之真。《菜根谭》有言:“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撞击;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 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求学若无欲,方能洞察万象,志行坚定。 求学之道,既需持之以恒,更需于纷扰中保有清明。 如此,学者方能在书卷中觅得人生真谛,收获丰硕之果。求学者,愿心如止水,志行兼备,方能步入广阔之境。
  然观世人喧嚣,仕途艰苦,早罹曲折,欣喜于富贵,厌恶于贫贱,是以隳形骸而泯本心也。矍铄于物,自感其乐融融,然则苦未至矣;笃志于学,或有楚囚对泣,然则乐未至矣。 求学者,当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心存高远,消却心中邪念;志行兼备,拨开世上尘氛。夫人之所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游目骋怀间,难免迷失于视听之娱,故静以修身,至虚极,守静笃;跬步千里,保恒心,持毅力,方能行远自迩,为正天下。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