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馆观览: 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信仰的温度
———以一位红色文化资料馆讲解员的视角打开红馆
文章字数:1,458
              ★张雨欣
  作为商洛学院红色文化资料馆的讲解员,每当指尖抚过展柜玻璃,目光掠过泛黄的文献与定格历史的照片,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革命往事总会如潮水般漫涌而来。 这座以“1234567”为记忆密码的红色文化资料馆,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部浸透着热血与信仰的立体史书,让我在无数次的讲解与回望中,不断叩问初心,汲取前行的力量。
  初入红馆,第一篇章中“两个特别支部”的故事便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商洛革命的厚重之门。1927年,中共商县特支与龙驹寨特支在国共合作的特殊历史语境下, 以国民党名义为掩护,在商洛大地播撒革命火种。看着展柜中记载着刘志丹在许权中旅开展革命活动的文献,想象着他在洛南、丹凤一带奔走的身影,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动荡年代里,革命者以信念为灯、以理想为炬的执着。而唐澍烈士在渭华起义失败后率部退至洛南保安镇,最终牺牲时年仅25岁的事迹, 让展墙上的黑白照片都染上了悲壮的底色——— 那是青春与理想的献祭,是革命火种初燃时最炽热的光芒。
  沿着历史脉络深入,五支红军转战商洛的历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铺陈。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突破漫川关时,许世友“刀劈重围”的英勇;贺龙红三军转战商洛时的坚韧不拔;尤其是红25军的传奇经历, 总能让参观者屏息凝神。庾家河战役中,程子华、徐海东重伤不下火线,周东屏冒死为徐海东吸出喉咙血块的场景,被定格在泛黄的照片里,却在讲解员的叙述中化作了震撼人心的精神符号。 当讲到红25军以2500人入商洛, 历经五个多月发展至3700余人, 并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时, 展柜中那支锈迹斑斑的步枪、磨破边缘的行军地图,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人民军队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朴素真理。
  抗战时期王柏栋组织抗日救亡的热血、中原突围时李先念与巩德芳会师的坚毅、解放商洛时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每个篇章都如同历史的褶皱,藏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细节。而最让我动容的,是“七个记忆点”中红 25军的七大传奇:这支长征中唯一以军为建制孤军奋战的队伍,唯一在途中创建根据地的队伍, 唯一人数不减反增的队伍,用奇迹般的战绩诠释了什么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红25军“伟大先锋队”的评价,刻在展墙之上,更刻进了我的心里——— 这不仅是对商洛红色历史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后来者的激励:真正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被时光湮没。
  每次讲解结束,总会有参观者在红25军“平均年龄最小的红军”展板前停留。曾有一位青年学生问我:“他们那么年轻,难道不怕死吗? ”我总是回答到:“怕,但他们更怕信仰熄灭,更怕国家沉沦。”这句话既是说给参观者,也是说给我自己。 作为讲解员,我们讲述的不只是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刘志丹、徐海东等先烈用生命践行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是周东屏等革命战士用坚守诠释的 “生死与共”的温情, 是红25军 “四进陕南”“大闹华山”时“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气。
  走出红馆,落日的余晖为展馆的红色外墙镀上一层金边。 回望“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面板,忽然明白:商洛的红色历史从来不是展柜里的书籍,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当我们把红25军的传奇、 把毛楚雄烈士的青春、把无数无名先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些故事里找到奋斗的方向,便是对“不忘初心”最好的践行。
  历史会褪色,但信仰永远鲜红。 作为红馆讲解员,我愿做一粒火种,在无数次的讲述中,让商洛大地上的红色记忆重新燃烧,让“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代代相传。 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 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带着先烈的期许,带着信仰的力量,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我校数计学院202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