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花香与远行的帆
文章字数:1,655
商洛的夏天, 带着这个季节独有的燥热,悄悄漫进了校园。 这是我成为商洛学院一份子的第一个夏天。 走在路上,看着宣传栏里“毕业季”的海报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心里头有种奇妙的感觉——— 我好像才刚刚推开这扇大门, 带着满心的好奇和一点点不安, 怎么就已经有人在准备和它说再见了呢?
初识:秦岭怀抱里的“家”
还记得九月初来时, 那条不算宽阔的街道,两旁小店飘出的烟火气,混合着飞扬的尘土,构成了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 校门并不张扬,安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温和的长者。 真正让我心头一动的,是走进校园后,站在高处抬望眼——连绵起伏的、青黛色的山峦轮廓,像一幅巨大的屏风,温柔地将整个校园揽在怀里。 学长告诉我,那就是商山,我们学院,就生长在秦岭的臂弯里。那一刻,一种莫名的踏实感涌了上来,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青春的新“家”。
味道:舌尖上的商洛密码
后来我在文学课上, 读到过贾平凹先生写的《商州初录》。 当他描述商州“偏远,却并不荒凉;瘠贫,但异常美丽”时,当他说起那些腌酸菜的大瓮、火塘上挂着的熏肉、还有待客的苞谷酒时, 食堂里那些商洛特色菜的滋味,忽然在记忆里清晰起来,带着温度。原来书里写的烟火气,就实实在在地飘荡在我们身边。 民俗学老师还讲过一个“曲联子”锅盔的故事,说那是外婆对外孙平安的牵挂。这些听起来有点“土”的风俗,却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脚下这片土地,有着自己温热的脉搏和悠长的呼吸。 每一次尝到商洛特色美食, 都像在解读一份来自商洛山野的密码。
灯火:知识的河流与远方的回响
傍晚时分, 我喜欢在校园里随意走走。图书馆的灯光,总是亮得很早,熄灭得很晚。透过大大的玻璃窗, 能看到里面一排排伏案学习的身影, 安静得只剩下书页翻动和笔尖摩擦的沙沙声。 实验室的灯光也常常亮着, 那些整齐排列的玻璃器皿, 在灯光下折射出清冷又专注的光芒。这些灯火,像一条无声流淌的知识河流,不分昼夜。有一次,在图书馆路过一个正在举办活动的报告厅, 听到里面传来权雅宁校长的声音,她说:“商洛这方水土的滋养, 最终会沉淀为你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底色。 ” 虽然我还不太完全明白“底色”具体是什么, 但看着那些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专注聆听的神情, 看着窗外秦岭沉静的轮廓,心里模模糊糊地觉得,这话里有着很重的分量。也许,就是在这无数盏灯火的照耀下,在这片被大山守护的宁静里,人才能更好地汲取知识,慢慢沉淀下一些东西吧。
毕业季的风:带着初入学时桂香的祝福
离期末越来越近,“毕业季” 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公告栏里贴满了毕业展、跳蚤市场、告别晚会的通知。 走在路上,常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学长学姐聚在一起拍照, 笑声里夹杂着不易察觉的离愁。那天在桂园,看见几个穿着学士服的学长学姐在桂花树下合影,或许他们也会想起那年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他们初入学校时的美好时光。 其中一个学姐轻轻抚摸着老树粗糙的树干,低声说了句什么。 那一刻,我忽然有点懂了,为什么学长学姐们会对这棵树、这个园子有这么深的感情。这些老树,看过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绽放又离开?
夜晚,从图书馆出来,明亮的月光洒在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梢上, 把树梢映照得像一幅疏朗的水墨画。 一阵风吹过, 仿佛还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 记忆里的花香。就在这时,听到旁边小路上传来几个大四学长带着醉意又有些哽咽的歌声, 唱的是关于青春和远方的歌。 那歌声在寂静的夏夜里传得很远。我停下脚步,抬头望向秦岭的方向, 山影在夜色中显得更加深沉厚重。
回到宿舍, 看着窗外商洛学院静谧的灯火, 想起食堂那份美味的商洛特色菜,想起桂树下拍照的笑脸,想起图书馆里不灭的灯光……虽然我才来了短短一年, 但这里的一切,已经开始悄悄地在心里扎根。 那些即将远行的学长学姐们, 他们的行囊里,一定装满了商山厚重的馈赠、 丹水绵长的情谊,还有这浸润了桂香的青春记忆吧?
秦岭的风,会送他们去更远的地方。而我们这些刚刚停泊在此的小船, 才刚刚升起探索这片知识海域的风帆。 桂园的桂花,明年秋天还会再开。商洛学院的故事,也将在我们这一代新生的脚步里,继续写下去,带着山野的清新,和青春独有的、明亮又略带青涩的诗意。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24级学生)
初识:秦岭怀抱里的“家”
还记得九月初来时, 那条不算宽阔的街道,两旁小店飘出的烟火气,混合着飞扬的尘土,构成了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 校门并不张扬,安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温和的长者。 真正让我心头一动的,是走进校园后,站在高处抬望眼——连绵起伏的、青黛色的山峦轮廓,像一幅巨大的屏风,温柔地将整个校园揽在怀里。 学长告诉我,那就是商山,我们学院,就生长在秦岭的臂弯里。那一刻,一种莫名的踏实感涌了上来,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青春的新“家”。
味道:舌尖上的商洛密码
后来我在文学课上, 读到过贾平凹先生写的《商州初录》。 当他描述商州“偏远,却并不荒凉;瘠贫,但异常美丽”时,当他说起那些腌酸菜的大瓮、火塘上挂着的熏肉、还有待客的苞谷酒时, 食堂里那些商洛特色菜的滋味,忽然在记忆里清晰起来,带着温度。原来书里写的烟火气,就实实在在地飘荡在我们身边。 民俗学老师还讲过一个“曲联子”锅盔的故事,说那是外婆对外孙平安的牵挂。这些听起来有点“土”的风俗,却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脚下这片土地,有着自己温热的脉搏和悠长的呼吸。 每一次尝到商洛特色美食, 都像在解读一份来自商洛山野的密码。
灯火:知识的河流与远方的回响
傍晚时分, 我喜欢在校园里随意走走。图书馆的灯光,总是亮得很早,熄灭得很晚。透过大大的玻璃窗, 能看到里面一排排伏案学习的身影, 安静得只剩下书页翻动和笔尖摩擦的沙沙声。 实验室的灯光也常常亮着, 那些整齐排列的玻璃器皿, 在灯光下折射出清冷又专注的光芒。这些灯火,像一条无声流淌的知识河流,不分昼夜。有一次,在图书馆路过一个正在举办活动的报告厅, 听到里面传来权雅宁校长的声音,她说:“商洛这方水土的滋养, 最终会沉淀为你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底色。 ” 虽然我还不太完全明白“底色”具体是什么, 但看着那些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专注聆听的神情, 看着窗外秦岭沉静的轮廓,心里模模糊糊地觉得,这话里有着很重的分量。也许,就是在这无数盏灯火的照耀下,在这片被大山守护的宁静里,人才能更好地汲取知识,慢慢沉淀下一些东西吧。
毕业季的风:带着初入学时桂香的祝福
离期末越来越近,“毕业季” 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公告栏里贴满了毕业展、跳蚤市场、告别晚会的通知。 走在路上,常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学长学姐聚在一起拍照, 笑声里夹杂着不易察觉的离愁。那天在桂园,看见几个穿着学士服的学长学姐在桂花树下合影,或许他们也会想起那年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他们初入学校时的美好时光。 其中一个学姐轻轻抚摸着老树粗糙的树干,低声说了句什么。 那一刻,我忽然有点懂了,为什么学长学姐们会对这棵树、这个园子有这么深的感情。这些老树,看过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绽放又离开?
夜晚,从图书馆出来,明亮的月光洒在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梢上, 把树梢映照得像一幅疏朗的水墨画。 一阵风吹过, 仿佛还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 记忆里的花香。就在这时,听到旁边小路上传来几个大四学长带着醉意又有些哽咽的歌声, 唱的是关于青春和远方的歌。 那歌声在寂静的夏夜里传得很远。我停下脚步,抬头望向秦岭的方向, 山影在夜色中显得更加深沉厚重。
回到宿舍, 看着窗外商洛学院静谧的灯火, 想起食堂那份美味的商洛特色菜,想起桂树下拍照的笑脸,想起图书馆里不灭的灯光……虽然我才来了短短一年, 但这里的一切,已经开始悄悄地在心里扎根。 那些即将远行的学长学姐们, 他们的行囊里,一定装满了商山厚重的馈赠、 丹水绵长的情谊,还有这浸润了桂香的青春记忆吧?
秦岭的风,会送他们去更远的地方。而我们这些刚刚停泊在此的小船, 才刚刚升起探索这片知识海域的风帆。 桂园的桂花,明年秋天还会再开。商洛学院的故事,也将在我们这一代新生的脚步里,继续写下去,带着山野的清新,和青春独有的、明亮又略带青涩的诗意。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2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