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热土上的长征星火与精神灯塔
文章字数:1,812
走进商洛学院红色文化资料馆, 仿佛踏入一条时光隧道。展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行行铿锵的文字, 将商洛这片红色热土的革命史诗徐徐展开。 从红二十五军的铁血长征到抗日救亡的青春壮歌, 从根据地的星火燎原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 商洛红馆以无声的史料,诉说着惊雷般的历史回响。
进入馆中,解说员老师热情的开始向我们介绍那一段慷慨激昂的历史,红色的背景,白色的字体彰显出这里的端庄与森严,那是一段无声的岁月,是无数商洛地区的前辈们用汗水与血水筑起的革命果实! 前言的话语吸引了我的注意,商洛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或许以前的我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但身处资料馆的我却无比理解这一句话的沉重和庄严! 红色文化资料馆收藏红色文化纸质图书近万册,图书内容包括长征史料、根据地史料、革命回忆录、传记、文集、画册等红色文化 资料馆包括“商洛:红色印记”和红色文献资料两部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当我站在展示板前, 目光逐字扫过 “红二十五军转战商洛”这段历史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1934年,黑云压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展开围剿。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的2984名将士,毅然扛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 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那是怎样的一种决然啊!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心中只有革命的理想与使命。 12月8日,他们跨越铁锁关,踏入商洛地区。 这里,成为了新的革命起点。在鄂豫陕省委的引领下,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 创建了以商洛为核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他们的汗水与热血, 每一次斗争都彰显着他们的英勇无畏。 时光流转至1935年7月16日, 长安沣峪口会议做出西征北上的重大决策。 红二十五军将士们再次踏上征程, 向着未知的艰难险阻前行。终于,在9月15日,他们抵达延川县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历时10个月,行程近6000里,这一路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常人难以想象。 他们不仅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起到了先导作用,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缔造了中国革命史中诸多独一无二的传奇。 红二十五军的这段历史,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奋斗牺牲。每一个文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在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拼搏。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 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截止1949年, 商洛境内有长达二十三年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历史。”解说员老师热泪盈眶的向我们阐述着, 这是多么令人自豪和兴奋的事实, 我无比为我们商洛地区的前辈们感到骄傲, 革命之火一直在这方大地上蔓延和徐徐燃烧! 我的目光又聚集在一排排的历史文献和书籍上, 这些长征史料根据地史料,革命回忆录传记,文集等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样壮观的史册是何等伟大的人, 何等伟大的事才能被罗列的这样让人震慑心房! 我的目光又转向另一面墙上那些伟人的事迹!“李先念,陈少敏,刘志丹,许权中”我一点一点的阅读他们的事迹,竟不自觉湿了眼眶……
参观接近尾声,凝视展板上“中原突围在商洛”的文字,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瞬间浮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背信弃义,重兵围困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部队临危受命,在李先念等领导下分路突围。 右路部队跨越艰难险阻,与陕南游击队会合,建立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艰难困境中坚守, 以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突破重围。 这段历史是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丰碑。如今身处和平时代, 我们更应铭记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传承革命精神,在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走出红色文化资料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商洛的红色历史,是一部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 那些在烽火岁月中坚定前行的身影, 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壮举, 如同一座座不朽的灯塔,照亮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 享受着先辈们用血汗换来的幸福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却历史,相反,我们更应将这些红色记忆铭记于心,将革命精神融入血脉。 以先辈为榜样,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惧困难、勇于担当, 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红色文化资料馆里的每一份珍藏,都是历史的馈赠, 是激励我们奋进的号角。 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前行, 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我校电信学院2024级学生)
进入馆中,解说员老师热情的开始向我们介绍那一段慷慨激昂的历史,红色的背景,白色的字体彰显出这里的端庄与森严,那是一段无声的岁月,是无数商洛地区的前辈们用汗水与血水筑起的革命果实! 前言的话语吸引了我的注意,商洛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或许以前的我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但身处资料馆的我却无比理解这一句话的沉重和庄严! 红色文化资料馆收藏红色文化纸质图书近万册,图书内容包括长征史料、根据地史料、革命回忆录、传记、文集、画册等红色文化 资料馆包括“商洛:红色印记”和红色文献资料两部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当我站在展示板前, 目光逐字扫过 “红二十五军转战商洛”这段历史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1934年,黑云压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展开围剿。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的2984名将士,毅然扛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 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那是怎样的一种决然啊!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心中只有革命的理想与使命。 12月8日,他们跨越铁锁关,踏入商洛地区。 这里,成为了新的革命起点。在鄂豫陕省委的引领下,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 创建了以商洛为核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他们的汗水与热血, 每一次斗争都彰显着他们的英勇无畏。 时光流转至1935年7月16日, 长安沣峪口会议做出西征北上的重大决策。 红二十五军将士们再次踏上征程, 向着未知的艰难险阻前行。终于,在9月15日,他们抵达延川县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历时10个月,行程近6000里,这一路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常人难以想象。 他们不仅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起到了先导作用,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缔造了中国革命史中诸多独一无二的传奇。 红二十五军的这段历史,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奋斗牺牲。每一个文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在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拼搏。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 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截止1949年, 商洛境内有长达二十三年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历史。”解说员老师热泪盈眶的向我们阐述着, 这是多么令人自豪和兴奋的事实, 我无比为我们商洛地区的前辈们感到骄傲, 革命之火一直在这方大地上蔓延和徐徐燃烧! 我的目光又聚集在一排排的历史文献和书籍上, 这些长征史料根据地史料,革命回忆录传记,文集等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样壮观的史册是何等伟大的人, 何等伟大的事才能被罗列的这样让人震慑心房! 我的目光又转向另一面墙上那些伟人的事迹!“李先念,陈少敏,刘志丹,许权中”我一点一点的阅读他们的事迹,竟不自觉湿了眼眶……
参观接近尾声,凝视展板上“中原突围在商洛”的文字,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瞬间浮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背信弃义,重兵围困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部队临危受命,在李先念等领导下分路突围。 右路部队跨越艰难险阻,与陕南游击队会合,建立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艰难困境中坚守, 以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突破重围。 这段历史是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丰碑。如今身处和平时代, 我们更应铭记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传承革命精神,在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走出红色文化资料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商洛的红色历史,是一部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 那些在烽火岁月中坚定前行的身影, 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壮举, 如同一座座不朽的灯塔,照亮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 享受着先辈们用血汗换来的幸福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却历史,相反,我们更应将这些红色记忆铭记于心,将革命精神融入血脉。 以先辈为榜样,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惧困难、勇于担当, 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红色文化资料馆里的每一份珍藏,都是历史的馈赠, 是激励我们奋进的号角。 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前行, 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我校电信学院202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