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商洛学院长三角就业“三年千人计划”路径之探析
★高扩昌 校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副主任 李南 商洛学院驻湖州就业人才工作联络处工作人员
文章字数:2,910
  2025年7月底、8月初,学校党政领导在浙江、上海调研考察后,对联络处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9月19日,《产教融合提质, 就业服务增效,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校领导在浙江上海“访企拓岗”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权雅宁批示:各处室、各学院阅研,启发工作思路。 《调研报告》 总结了学校在长三角地区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的四点成效、 凝练了四点经验与启示、 正视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并就“深化长三角产教融合、 优化就业服务”这一主题,面向全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提出了4个方面、16项具体举措。这些举措中直接与联络处工作相关的有: 提前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强化就业基础条件保障、推行长三角地区“三年千人就业”计划(以下称“三年千人计划”)、推动双向交流互访常态化。
  研读这四项要求,其核心在于“三年千人计划”:在3年内,使学校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以各种方式就业创业的人数达到1000人。 这既是目标、也是号角;既是民心民生工程、 也是学校在长三角地区布局产教融合办学构架的基础性工程, 需要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学生及其家庭多方统一思想、同向发力。
  2018年以来,学校和浙江湖州、长三角诸多城市在人才交流、 就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互动, 多地牵手促就业,双向奔赴谋发展。尤其是学校与湖州市的合作已从1.0版本走到3.0版本,成效有目共睹。前期合作的做法、举措和经验可复制、可推广。联络处自年初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积极走访企业、匹配专业、寻求合作,对接各地市人社部门、推介业务、扩大朋友圈,参加各类招聘会、遴选岗位、靶向推送,为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搭建基础、为校企合作筑就平台。
  实现“三年千人计划”,需要进一步冷静思考、 全盘梳理, 面对当前形势负重前行、出招破局。
  一、现实基础:优势与挑战并存
  商洛学院与湖州市的合作渊源已久。早在2018年,双方就合作开展了系列游学活动(1.0版本);2020年以来,又通过专场招聘会、人才工作站、“城市定制班”等形式将合作提升至2.0版本。
  据统计,近年来已有140余名商洛学院优秀毕业生在湖州就业创业。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2025届毕业生赴长三角地区就业人数达181人,较往年增加32人,增幅21.48%,这为“三年千人计划”提供了现实参考。
  2025年1月, 联络处揭牌后立即投入工作状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深入走访科尔卡诺集团有限公司、丰汇新材料科技、浙江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了解行业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对接湖州市德清、南浔两地人社局和就业中心,携带学校2025届毕业生信息参加县区新春招聘会,同时邀请湖州市人社局、吴兴区人社局到学校举办专场校招,双向奔赴、多方合作;探访湖州、杭州、无锡、镇江、芜湖、嘉兴等专精特新企业百余家, 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以上工作,不仅为化学材料、电子电气、生物医药、计算机网络等长三角地区对口适应专业强化了合作基础, 也为文史类、 师范类专业在长三角地区打开就业局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现实的挑战也不容小觑: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无一例外要求初上岗本科毕业生下生产线,毕业生、尤其是其家长不愿其在离家远的地方就业, 毕业生自己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认知、 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破解之道:多措并举的实现路径
  1.深化联络处桥梁纽带作用

  联络处需要继续发挥其前沿阵地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 不拘一格创新工作方式形式,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为学校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以学校把 “驻湖州就业人才工作联络处” 升级为 “驻长三角就业人才工作联络处”为契机,持续提升联络处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优化“在湖州推介商洛”“在商洛推介湖州”的双向推介模式,扩大宣传力度,增强校地互动。
  各二级学院要有目的、 有意识引导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关注联络处微信公众号, 留心公众号每天推送的长三角地区的招聘信息,多方对比、适时选择。
  2.推广“城市定制班”合作模式
  湖州市2020年创新的“城市定制班”政校企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专业岗位不匹配等问题。 我校作为首批合作试点院校之一,当年有许多专业与湖州市多个产业发展匹配。
  这种模式可扩大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区域产业行业用工需求, 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提高大学生就业匹配度和成功率。
  当前, 可以以二级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创办微专业为抓手,开办定制化、个性化课程,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所需、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尽快上手的应用性人才,化材学院与久立集团联合创办的微专业 “久立特材制造技术”就是典型范例。 可以预判,学校接下来将与晋拓股份、西门子、浙江明贺钢管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沟通,全方位开展合作。
  3.拓展长三角就业网络体系
  以湖州为基地和支点, 以上海等中心城市为龙头、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以联络处的工作经验为蓝本,边实践边摸索总结,创新工作方式模式,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逐步建立类似联络点, 形成网络化就业服务体系。
  除常规化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之外, 形成校领导定期走访调研长三角企业制度。 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一线辅导员老师和学生代表乃至家长代表定期到江浙沪进行短期学习、见习,了解行业前沿、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工作思路。 通过转变辅导员老师对就业形势的理性认知, 带动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科学合理的就业择业观, 从而带动毕业生群体在长三角的整体就业实效, 那就是高质量充分就业。
   4.强化数据驱动精准就业
  利用大数据技术, 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点,与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对,找到最佳匹配点。
  联络处也将在这方面为各二级学院在长三角地区对接匹配行业企业, 争取为我校各二级学院匹配2到3家合作单位, 倾听各方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不断提升合作成效。
  目前,根据长三角产业发展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金属材料工程等数10个专业与之高度匹配, 可针对性地加强这些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同时, 充分发挥线上办公高效快捷的优势,除举办大型校招之外,不拘时间、地点,通过腾讯会议等平台举办线上招聘,通过线上投递简历、线上面试等形式,切实减轻企业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5.建立多元化就业创业渠道
  不仅关注传统就业方式, 还要鼓励毕业生认清形势, 以多种形式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实习+就业再转正等多种途径。
  三、实施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持
  组织保障:成立“三年千人计划”专项工作组,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学生处、各学院、联络处共同参与,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和考核指标,厘清责任权限,分头落实贯彻。
  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包括人才引进补贴、创业扶持政策、住房保障等,降低毕业生就业创业成本。
  跟踪服务: 建立毕业生长三角就业跟踪数据库, 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支援,形成“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服务机制。
  学校长三角就业“三年千人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发力。借助联络处的现有基础,充分挖掘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潜力,通过精准匹配、深度合作、多方共赢的模式,确保实现在三年内实现千人在长三角就业创业的目标。
  这不仅有助于商洛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也为校地合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更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