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缘
文章字数:1,992
一 过去,能读报纸的人,要么是肚子里有墨水的,要么是有社会地位的,要么是有权力级别的,所以,在老百姓眼里,能读报是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能读报的人也就因此而有了几分神气。 我小时候也读报,但不在上述那几种人之列,而是父亲不知从哪里弄回些过期的旧报,拿来做糊墙纸。于是,上小学的时候,粗通文墨的我,便时不时的歪着脑袋,装模作样地看上面的字。正贴的报纸内容看完了,便看倒贴的报纸。但倒贴的报纸看起来很不方便,好在小孩子都爱玩倒立的游戏,所以,这也难不倒我。将脚靠在墙上,头朝下,面朝里,有滋有味的看上面的字。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墙上的报纸看了又看,读了又读,许多内容至今都还些许记得。象什么“五·一六”通知、尼克松访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素纱蝉衣、帛画等。那时候,就觉得报纸真是神奇,什么都有,因此也就对办报纸的人充满了好奇和崇敬。 上高中的时候,读报的兴趣依然不减。那时候,正是文革刚结束,课本依然是那样的简单并充满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色彩。好在因为学习还算不差,老师们尤其是老校长很器重,于是时不时地能在老师的办公室看到报纸,当然不是那种旧报。这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报纸看得多了,信息也就多了,笔下的日记、作文里也就有了报纸上的内容。记得1978年、1979年之交,对越自卫反击战正酣。热血青年的我,虽然面临高考,但仍然每天热衷于浏览报纸上的相关消息。以至于在一篇作文中,一开头便是“每当我打开一张张油墨喷香的报纸时,……”。正因为如此,我的多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心里美滋滋之余,暗自思忖:报纸真好!(下转A4版)(上接A3版)二 一晃高中毕业进了大学,又一晃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几十年间虽不改对报纸的热爱,不减对办报人的崇敬,可做梦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居然成了办报人。2006年3月22日,党委一纸文件,让我当了宣传部长。宣传部长嘛,手里总有几样宣传工具:校园广播、照像机、网络、电子屏幕、阅报栏等等。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份院报。就是这份院报,让我这个宣传部长在主编、纪委书记王思怀的领导下做了副主编。 在此以后的两年零五个月,准确地说是877天中,我的工作除过对外宣传,与 《商洛日报》、《陕西日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频繁地打交道之外,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办报、努力办报上。作为新报人,我虚心向老报人、老领导,甚至是向比我年龄小20岁左右的、年轻的“老”报人学习、请教。在耶磊、王霄飞、任梦池、赵英卓,还有刘麦霞等人的支持下,院报一天天变换了模样。报纸的作者、记者队伍日趋稳定。菜单式栏目保证每期都能为读者送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保证了让读者看到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生动有趣的小品文,实在有用的治学之道、生活常识,让不同需求的人都能有新收获。 说实话,没有办报的时候,非常崇敬办报人,觉得他们很神秘,仿佛肚子里有吐不完的文化墨水。没想到,自己成了报人以后,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甚至神气之后,才知道报人的艰辛。稿源少的时候,愁无米下锅;稿子多了的时候,愁稿子的质量不过关,为读者发不出好作品;稿子问题解决了,又愁版式、编排和校对出问题;正常出刊保证了,又愁没有精品,在同行中评比时得不了奖,为学校脸上抹黑。总之,每一期,每一版,每一篇稿子,每个文字,都要经过主编、副主编、编辑、记者、作者等好几道手续,字斟句酌,认真编排、校对,真可谓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大部分时候,报纸都能如愿出刊,但也有个别情况。一旦发现有纰漏错讹,便懊悔不已,直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再仔细一点,不再多看一眼!失误归失误,这也便成为下一期工作得更好的动力。 正因为如此,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报纸的版式新颖活泼了,主题鲜明突出了,旗帜立场更坚定了,栏目多样化了,文章内容鲜活实在了,精品增多了,在同行的评比中领先了。可喜的是,《节能减排,你行动了吗?》首次摘得了陕西高校新闻特等奖、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这些奖对我们来说,既是肯定,值得欣慰;也是鞭策,须更加努力! 于是,我体会到报人的价值和喜悦,是写在读者的笑脸上、印在读者的脑海中的!三 斗转星移,转眼我离开宣传部已快一年了,当然也就不再去经营我心爱的报纸了。然而,我与报纸的缘分却始终未断。工作再忙,每天进办公室后第一件事便是看报纸,尤其是关注我们的院报。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毕竟有我的参与,有我的心血,有我的情感,有我的不了缘。所以,常常阅读、关心之余,偶尔也写一点豆腐块的诗词文章,占一块版面,满足一下心灵的需求,算是完成了一件事情,使自己不致太空虚。 转眼间,院报已经一百期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编辑部副主任王霄飞嘱我写几句话,算是曾经办过这份报纸的人对这份报纸的关心,也算是这份报纸在成长历程中的一段路的见证。于是我欣然应允,写了如许的絮语。 我将一如既往的关心、爱护我们的院报。 祝愿院报越办越好。2009年3月27日于听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