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商洛文史”栏目
王培峰
文章字数:759
或许是职业的原因,我每至一地,最喜搜罗当地的方志逸史,以增广见闻。这样的东西,平时遍览四部典籍,亦难得一见,可谓是求知路上的探险,所到之处,奇观异景往往而有,望外之喜触目即是。所以,在商洛,院报《商洛文史》专栏总能引起我阅读的兴致。 在这个栏目里,常读到牛树林、郭敏厚、郭三科等前辈学人的文章。他们的文字平实严谨,质朴厚重,决不尚辞逞采,故作卓异,读之似饮甘泉,如坐春风,不惟益智广识,亦是一种学风和人品的砥砺。一次读到牛教授关于隋《柳巧言墓志铭》的文字,得知此志出土于商洛学院教学楼施工之时,墓葬已遭破坏,仅存此石。作为《柳巧言墓志铭》的第一篇考释文字,此文写得颇见功力。当时我已久知牛教授大名,然缘悭一面,未曾识荆。由于业师韩先生当时正在做魏晋六朝文的补遗工作,我很想见到原碑,以便提供信实的消息。于是我贸然给牛教授打电话,请求约时当面请教。牛教授当时已年近八十,不但没有托辞婉拒,还毫不犹豫地把唯一一份拓本借给我,让我寸心铭佩。更重要的是,这种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精神,与当前一些刻意垄断学术资料的所谓学者相比,确乎判若云泥。而正是《商洛文史》这一平台,使我有幸结识牛教授,对此我一直感念不忘。 关注这个栏目的,当然不只我一个人。去年这个栏目上刊出本人一篇关于刘蜕的小文,不少同事日后就常问起我研究的进展。后来遇到郭敏厚教授,他居然也注意到了这篇文字,并为他将要主编的《商洛文化》约我写一篇介绍刘蜕的文字。我当时为私务所萦,分身乏术,没有能够如愿。但能和自己敬重的前辈学人在这一栏目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是感到很荣幸的。 今逢院报百期之喜,编辑朋友约我写一点文字。我来商洛学院任教虽已五年,然浅学依旧,文思仍滞,惟愿《商洛文史》栏目今后多载佳文,使更多师生和我一样,在读她的时候,既能增进学问,又能涤荡心胸,收获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