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我成才的摇篮
文章字数:1,325
阔别师专数载,南下创业的我依然留恋母校,更加眷恋那片曾留下墨迹的园地——《商洛学院》报。她曾孕育着我的梦想,成就了我的未来。院报编辑部王老师一个约稿电话,把我带入了美好的回忆…… 2001年秋天,我进入商洛师专中文系,开始了大学的求学生涯。看到其他高校几乎都办有校报,惟独师专没有。于是,我便有了筹办校报的想法,找来其他校报做参考,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开始筹划办报,拟了一份筹办方案,递给学校申请办校报,班主任王志刚老师闻讯后十分支持,积极协助我们申办。申请递交上去了,几个月都没有音讯。2002年3月的一天,仁红星老师把我叫了过去,拿着我们递交的申请,让我一起参与办校报。“学校终于开始筹办校报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兴奋不已。一直想实现的记者梦终于可以实现了,我激动地好几个晚上都没睡着觉。从此,我便和校报有了不解之缘。刚初,并不懂得写新闻,在任老师的指导下,我便开始模仿写新闻,套用别人的格式,用自己的内容,一篇一两百字的消息常常要修改四五次才能通过。2002年4月15日,第1期校报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手持留有墨香的《商洛师专》报,激动心情难以言表。抱着一大卷报纸,乐呵呵地去每个办公室、教室、宿舍楼派发,急切地想把校报上的消息第一时间与全校师生分享。 当时的校报是四开四版,黑白报,每月一期。从第1期到第24期,每一期我们都用心去写稿、编辑、校对。去各个系、社团找新闻,用心观察校园内的每一个变化,拿回第一手资料信息,便开始组稿,写好后第一时间给任老师修改,改了再写,写了再改,如此反复多遍。稿件组好了后,等任老师画好版,就一起去市政府左侧的印刷厂排版,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编辑部没有电脑、相机,稿件写好了后便拿去印刷厂打印,拿回打印稿校对,排好版了继续校对,直到主编、副主编签字通过后方可印刷出报。尤其是报纸排版那几天,常常是熬夜到晚上1点多,饿了就吃份炒面或者泡面。几个人聚在一起认真地逐字逐句校对,一校的时候,为了避免错误,常常是一个人读原文,一个人核对打印稿。任老师的敬业精神十分可敬,每次我们校对过的样报,他晚上还带回家熬夜再过一遍,第二天早上在编辑部,除了看到他那布满血丝的双眼外,还有样报上被校正过来的密密麻麻的红字。校报编辑部的办公室里,俨然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一有时间,就去那里看报纸、写新闻、编报纸。冬天的时候,我们常常是三五个人聚在炉子旁边,一边烘着手,一边校对。现在回想起来,一切历历在目……毕业后,我依然选择了报纸,从事新闻媒体行业,把校报的精神、师专的灵魂继续传承。虽然离开校报已经五年了,但从未忘记对她的关注,时常打电话回去了解校报的发展,同时,我也不忘把自己的报纸寄回母校。欣闻师专成功升本,校报升格为院报,报纸也变为彩色铜板印刷了,我感到十分欣慰。在校报的培育下,笔下的“豆腐块”也变成了数千字的专题报道,自己的新闻作品也时常在《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东莞日报》等媒体见诸报端。我在校报的摇篮里成长,校报助我走向新的辉煌!校报创刊100期了,她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远在他乡的我,默默地祝福着我们的校报:一路走好! (作者系院报学生记者团首任团长、现为东莞市寮步镇党委机关报《寮步》报编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