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听 话 ”
文章字数:1,527

这里说的“听话”,并非指耳朵听着听不着那样一个自然现象,而是说在生活中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话”。不是吗?鲁迅先生60多年前就曾讲了这样一个关于“听话”的故事—— 一老翁和他的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出后,孩子骑着驴,老翁跟着往回走,路人见到后责备孩子不懂事,叫老人徒步;他们听到后便换了一个位,之后又有路人说这老人忍心自己骑驴而让孩子走路;老人一听忙将孩子也抱到鞍鞒上,可是看到的人却又说他们太残酷,不爱惜驴子。于是他俩都下来了,可走了不久,仍有人笑他们,说他们是呆子,放着现成的驴子却不知道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那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 鲁迅讲的这个故事,告诉世人一个确切的道理: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议论的。这种议论传到你的耳朵常常会影响你的情绪,甚至使你六神无主,寝食不安,无所适从。此类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见过经过,都有几番感慨,几番叹息。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善于听话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像老头和孩子对待驴子那样的“听话”法。那样做,是一种貌似从谏如流实为“东倒吃羊头,西倒吃猪头”的糊涂做法,结果弄得连一点自我都没有了。生活中确有这样“听话”的人,那是不足为训的。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呢?我想,有这样几种处理的方法。 首先是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我们做的每件事,多多少少都是和社会和别人有关的事,社会上的人总会以他们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看法去评判、去议论,于是,有说长的有道短的。正像国外某著名作家说的“每条狗都在用自己的声音叫着”。一般来讲自己做的事自己知道,所谓“得失寸心知”,不要让别人的闲言碎语左右了你的方寸。这些来自外部的话,如果你都料到了,那本来就很正常,无须大惊小怪;如果你压根未料到,也无须左右为难甚或委屈愤懑想不通。须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啥叫声都有。老百姓常说:“嘴在人家脸上,你管得了吗?”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有一句名言叫 “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说不管别人咋议论,主意还要自己拿。千万注意,不要被各种各样的“话”把自己“淹死”了。 其次是要认真对待。前面说的要有主心骨,绝不是讳疾忌医,别人的话都不听,而是要在坦然心态的前提下去分析研究,然后再确定或吸收或扬弃,切忌我行我素或者麻木不仁。若是真的犯了错,那别人的窃窃私语,不但自己不应生气,且应闻过则喜,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计较其方式方法等形而下的东西。怕人议论批评是懦夫心理,是对待自己弱点和错误的包庇。世界上再没有比别人负责任的批评更好的老师了。哪怕他指责的只有百分之一的合理性,都应虚心接受。若是经过分析自己确实没错,那么对别人的指指戳戳,说三道四,就全当是耳边风,也不必为此而伤心难过。人类有史以来,爱委屈、冤枉、不公正的事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自己受了一点非议又算什么呢? 请千万注意,来自外界的“话”,确实有那么一些是别人的恶意造谣、陷害诽谤,倘若涉及到大是大非,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就要不屈不挠斗争到底。对于这些,绝不要委屈求全,窝囊自己。如果在原则问题上退让,那就会害国害民。沈阳有位老干部,检举大贪污犯马向东,可当时马是常务副市长,一发觉有人告他,便给手下的走卒布置,大造检举者的谣,一时弄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可这位老干部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绝不后退,绝不畏缩。最后,当马向东原形毕露时,事实还他一个公道,证明那些一时流传的“话”,全是无中生有的“歪种”。 当然,来自外边的“话”,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原则的闲言碎语,怎么办?唐代两个高僧的对话给我们以启示。有一次两个高僧见面了,一个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 一个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你且看他! 原载于 《商洛师专》2002年10月15日第7期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