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报乡心 殷殷兴教意
文章字数:2,790
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我们就着手策划邀请商洛的文化“名片”、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我校升本助威的事宜。但是,贾平凹先生真的是太忙了,不敢说他和国家总理一样日理万机,不过,的的确确,这几年来,他每天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少有空档却是客观的事实,除过必要的为了创作而主动安排的采风活动以外,那些不得不接受的采访以及有些难以推掉的应酬,还有各种行政性、学术性会议等等早就排好了队,所以如果不提前两三个月打招呼,临时想拉他 “支差”充个门面几乎是很难兑现的。 幸好,我们早就和他联系过,所以当我们正式给他送请柬时还是很顺利见了面。可有点意外的是,时间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在他的“上书房”里请求签名的、谈论字画的、商量工作的,还有似乎只是抽烟、喝茶也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的人,一拨接一拨,进进出出,络绎不绝,更有那烦人的手机声也不停地跟着凑热闹,搞得贾平凹不得不一手写字,一手听话。让我们再次感到意外的是,当得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马上要来我校考察 “升本”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翻开记事本,在已经排得密密匝匝的日程中挤进了来我校助威加油的安排。 事情千变万化,教育部专家从辽宁到陕西的具体时间一直确定不下来,我校作为专家考察陕西高校的第一站的时间不得不多次变来变去。因此告诉贾平凹来校的时间也就反复更动,以致于把他的其他日程完全打乱了,到最后学校都不好意思跟他说这件事,可他在每次接到时间变动的通知时,却都只说一个字:“行!”负责联络贾平凹的工作人员说,贾平凹提出自己带车来,不让学校去接。学校领导说:“这怎么行,一定要去车接,人熟礼不熟。”贾平凹说:“咱都是自己人,客气啥,我答应去就一定会按时到。” 2005年11月15日,贾平凹自己带车赶在专家到来之前就到了香菊酒店,并且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就加入到市、校领导迎接专家的行列。 同样,来我校考察的专家自西安到商州一路笑语,话题也是围着贾平凹以及他的《秦腔》转。所以一下车,陕西省教育厅薛耀瑄副厅长就高兴地拉着贾平凹给专家介绍。这时离午餐时间仅剩10多分钟了,可大家还忙着在大厅与他合影。 下午3时,贾平凹陪专家到学校参加汇报会。会上他以商洛籍著名作家、我校兼职教授的身份发表了五分钟充满感情的讲话。他说:“‘升本’可以说是商洛师专的一件大事,也可以说是全商洛人民的一件大事,我有幸参加这个会,见到这么多平常也见不到的专家,而且一下子是八九位权威人士,非常高兴!” “作为一个商洛人,也作为商洛师专的一名兼职教授,我对这儿特别熟,也非常希望本地有一所本科院校,因为商洛属于一个革命老区,在建国以来,国家虽然曾经重点进行过扶持,但商洛的高等学府也就只有这个师专,这是其一。”(下转C11版) (上接C10版) “其二,商洛虽然座落在山区,文化积淀却特别深厚,尤其是民间文化氛围很浓,在省内外的文化地位是很高的。至于商洛地区的文学创作、戏剧创作在省上可以说是排首位的,在全国也是较有影响的。以文学创作来说,从商洛走出到西安的主编、作家就有三十多人,作为秦楚文化的交融地带,虽然贫困,但人杰地灵,人人爱好文化,文化极为厚实。” “其三,商洛师专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这里的学生大部分主要分配在商洛地区,成为本地区各中、小学校的骨干教师,但是商洛缺少本科层次的人才。到西安及外地上学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回来了,为商洛地区做贡献的主要是师专的毕业生。这个学校在商洛地区的作用特别大。” “其四,师专在学科建设上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是很重视对外的学术交流。我自己经常和西安的一些作家、专家、学者回来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自己至少有十多次;另一个是学校还成立了研究商洛文化的一个专门机构,虽然主要任务是研究我,但实际上涉及整个商洛文化,像这样的机构就我所知在全国其他学校都还没有,我觉得很有特色,他们已经出了好多著作,在国内很有影响。” “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说,商洛师专很有优势。商洛急需一所本科学校。而且,目前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作为一个商洛人,作为商洛师专的一员,我一方面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升本’的愿望能借助你们的指导早日实现。” 讲完话,他悄悄退出会场,去给要赠送专家的《秦腔》一书签名。签完名他没顾上抽烟,又悄悄地赶到会场听会。在听取了各位专家的质询后,贾平凹在楼道悄悄地对工作人员说,你看人家专家到底是专家,是大学问,说的多好,都在点子上。咱们还是见识有限。 汇报会一直开到6时40分。会议结束后,贾平凹把自己刚刚签过名的《秦腔》逐一赠送专家。专家们接过书高兴地挨个与贾平凹合影留念。惹得一些没拿着赠书的人也借一本书,照一张像。那种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其乐融融的氛围让人感觉到有知识、有文化,文人相重真好。 到“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去是贾平凹头天晚上就答应了的。工作人员说您太忙太累,新华社记者还在西安等着,就不去了吧!贾平凹说:“我答应邰科祥(研究所所长)的,咋能不去,一定要去。” 11月16日上午8时左右,贾平凹利用专家在学校考察的间隙,来到了我校以他本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在看了研究所的图书资料、音像作品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看到研究所竟然收藏了他已公开出版的所有作品的不同版本(含外文版本)时,他感到特别惊讶!他说:“你们手头拥有的书,有一些连我自己都没有。”当他发现,研究所还收藏了不少具有商洛地方特色的民俗器物时,更是兴趣大增,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问问那个。参观过程中,贾平凹一再表示:“我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没想到你们的研究所能下这么大的工夫,作了这么多的工作,实在是令人感动!”他强调应该以整个商洛的文学和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这对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一定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说自己会更加努力,一方面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从而报答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长期以来对他的厚爱。 临别之际,贾平凹一高兴竟一口气题写了四幅字:给研究所的题字是:“我是商洛人,故乡一直是我创作的基地”和“书道惟寂寞,文章惊恐成”。给中文系的题字是:“大美中文”。给新建图书楼题写了“图书馆”三字。没有几个人相信贾平凹会主动写字,而且一写就是四幅。从研究所出来后,随行人员悄悄地问他:您这次咋恁卖力,咋破了自己多年的规矩呢?他笑而不答。 贾平凹非常理解因专家的到来和“升本”的压力,学校的领导抽不出时间来招呼他,所以中午不让任何人陪,和几个朋友一起吃了碗糊汤面,坐上自己带的车又悄悄地赶回古城西安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悄悄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个红遍大江南北,誉满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人为了故乡“升本”的千秋大业竟然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恭顺、听话,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身临其境者肃然起敬。 原载于《商洛师专》2005年12月15日第43期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