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方大学的科研发展之路
文章字数:3,274
◆本报记者 赵英卓 商洛学院位于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陕东南生态园林城市——商洛市,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是一所地方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建校30多年来,商洛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6000多名本专科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院始终坚持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夯实科研基础,浓郁科研氛围,搭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力求在与地方经济文化结合中寻求突破。特别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院不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目前设有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GAP科研工程中心等8个研究机构。近年来承担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近百项,取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收录20多篇。 立足地方 准确定位 商洛地处西北边地,不同于省会西安,也不同于东南发达城市,因受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制约,经济欠发达但文化产业和种植业却很发达。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理念,如何创出自己的科研强校路子,是摆在商洛学院面前的一大课题。 科研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与竞争之本,只有积极把科研转化为成果,把科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激活大学的活力。所以,商洛学院把自己的科研目标准确定位在与地方经济文化的结合上,立足于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新;把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创新育人模式,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为教学服务的学术研究,以科研支撑教学;营造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研和谐氛围,加大以服务地方为主的应用研究,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生物医药、化学工程等学科,着力在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经济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培育科研增长点;中文、历史等文史学科,着力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中发挥作用,形成科研新优势;地理环境、英语、艺术等学科,着力在积极挖掘、抢救和利用区域独有地理、人文历史资源中形成科研特色。 商洛学院始终坚持融入地方求生存,服务地方求支持,贡献地方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学院紧密结合商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产业办专业,依靠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扎根地域文化 打造商洛品牌 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千古浩叹的商洛市,便是商洛学院所在地,这里南北交汇、秦头楚尾,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为一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五代以降,这里逐渐地被边缘化而成为偏远山区,区域内人口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许多客居的族群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住地文化特点。仓颉造字、商鞅封邑、四皓隐居、闯王屯兵等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李先念中原突围后来商建立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留存了红色文化的种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地方戏剧、文学艺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扎根商洛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商洛文化品牌,是商洛学院科研探究的方向之一。学院成立了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研究以贾平凹为核心的商洛作家群,从生命历程、创作心态、价值取向、文化价值等领域挖掘作家及作品内容,硕果累累。近年来,研究所邰科祥教授等相继推出了一批以贾平凹作品为重点的研究成果,如《贾平凹的语言世界》、《贾平凹的心阈世界》、《当代商洛作家群论》,填补了商洛作家群研究的空白,首次提出了“商洛作家群”这一概念。以民俗为重点的商洛地方文化研究,旨在整理野山民俗、挖掘商洛文化潜在价值,黄元英教授的《商洛民俗文化述论》(该专著荣获陕西省民间文艺山花奖)及研究所成员的论文,为学界继续研究商洛民俗文化提供了系统的蓝本。研究所成员积极参与,收集整理并研究商洛民歌混集、花鼓戏 《月亮光光》、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等特色鲜明又保存完整的原文化,为保护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科系的余方平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商洛地方史。他把目光投入到商洛古代史和现代发展史中,尤其是红色革命史,以严谨的学术风格,编纂出了探究商洛历史的专著《商山探微》,发表多篇研究商洛历史文化的论文。这对探究不为外人所知的商淤古道历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商洛市政协的组织下,学院牛树林教授、郭敏厚教授等积极参与《商洛文史》的撰写,搜集、整理、编撰了王时叙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曾在商洛这块文化热土上留下的墨迹。 校地校企合作 实现双赢 商洛学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奖励力度,从制度上保障科研工作突破发展。如何让这些科研经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更多的科研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学校把目光投向了商洛本土企业。 商洛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寻找课题,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合理的机制平台。为构建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商洛学院先后设立了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服务中心等机构。学校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所、中试基地,在企业建立“科研根据地”;与企业联合申报高层次课题,合作攻关;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规划、政策咨询以及各种软科学研究,担当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目前,商洛市政府已将“依托商洛学院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做大做强现代中药产业”明确写进商洛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商洛市科技带动战略中。 近年来,商洛学院GAP科研工程中心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实体和政府项目建设,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成效显著,合作领域广。结合商洛学院在植物学科建设上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和省、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2008年,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洛市科技局、陕西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中国秦岭“五大商药”专用肥产业化,这是该院历史上规格最高的校地合作项目。GAP科研工程中心王新军副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商洛桔梗药材道地性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获2008年陕西省重 点实验室专项计划项目,资助10 万元。学院与商洛市烟草公司共 同承担的“‘云蒙山’牌烟叶质量 风格特色研究”科研项目已经启 动,总投资400万元左右,成功实 现了横向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药材试验基地合作检测地黄和大青叶成分含量;参加中药产业“一村一品”黄芩基地建设,并负责技术服务指导,引进移栽技术示范100亩,为黄芩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等。GAP工程中心高等技师于世浩多年研究实验小麦育种技术,在大量研究分析商洛地区土壤成分、小麦品种、气候条件与查阅大量资料、外出考察、实验配种的基础上,先后选育出 “商黑1号”等8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小麦品种“商麦8928”号于2000年被陕西省审定通过后,推广种植面积150多万亩,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900多万元,获陕西省高校科技2等奖、商洛市政府科技一等奖;小麦品种“商麦5226”号于2008年通过省级审定后,现已推广30多万亩,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500多万元;超高产小麦品种“07C67—19”号参加省市试验,效果甚佳,目前正在筹备推广种植。系列商麦品种的选育推广种植,得到了种植区农民朋友的欢迎,提高了种植区小麦产量,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有力提升了商洛学院的科研水平。2008年,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植物学科获得陕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取得200万元的专项资助,用于学科创新平台、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学科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在与商洛市烟草公司联合培养定向培养专业人员30人,开办烟草班。开展烟草试验研究、栽培技术指导等工作;与柞水欧珂公司、盘龙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陕西香菊制药有限药公司签订了《桔梗规范化种植》项目协议书;与中科院地理信息资源所和中心签订《基于‘3S’精准中药材研究》子项目合作协议;为香菊公司进行桔梗规范化试验研究和半夏规范化试验研究。 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合作企业尝到了甜头,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合作队伍中来。在加强校地科研机构建设的同时,学校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做文章,有针对性地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提高商洛市的总体科研能力提供技术支撑;校企合作创新了学院的育人模式与特色,探索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