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彰显活力
文章字数:1,948

在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商洛,有一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她就是商洛学院。在经历了30余年的积累升华之后,商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彰显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应用性人才,为陕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读书学习好地方 商洛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文化沃土。历史上,仓颉在这里造字,商鞅在这里封地,四皓在这里隐居,李白、韩愈等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诗文篇章。商洛花鼓《夫妻观灯》曾晋京怀仁堂,《屠夫状元》、《六斤县长》唱红大江南北,《月亮光光》获得国家戏曲最高奖——文华奖,现代商洛又孕育了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为商洛赢得了“戏剧之乡”“文化绿洲”的美誉。 商洛学院就是在这片丰厚的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颗大树。她的根深深扎入商洛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中,吮吸营养,枝繁叶茂,为莘莘学子送去片片绿荫和丰硕果实。她远离大城市,少了一份热闹和繁华,但也少了一份喧嚣和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和朴素。 凡是来过商洛学院的上级领导和兄弟院校同行,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里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尚教为学传薪火 商洛有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商洛学院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形成了“尚教、为学”的办学理念。学院人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执守治学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态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尚。3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全国师德标兵”称号,2人获得“陕西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2人获得“陕西省先进教师”或者“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18人成为省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各类专业领域专家库成员。 教师爱校如家。他们不少人放弃了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占教师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外地教师与本地教师一起扎根商洛,献身教育,把个人的命运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忘我的工作投身学院建设事业,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勤奋敬业的精神推动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教学严谨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严格管理、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学校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参加“专升本”的录取比例一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历届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做事踏实、做人朴实、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社会的好评与欢迎。学科专业显特色 学科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龙头。商洛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稳步推进。重点加强文学、理学、农学学科,促进文、理、农、工、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已建成省级重点学科1个(植物学)。学院设有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GAP科研工程中心等8个研究机构。近年来,承担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2项,其中横向合作项目研究经费达450万元。取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27篇。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学院充分体现为地方主导产业、区域特色经济服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办学理念,先后开设了食品加工、土地资源管理、果树园林、畜牧兽医、药用植物、药学技术等专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商洛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申报并通过了省政府资助的商洛市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项目。现已建成省级重点专业1个(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和应用电子技术等2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并被评为优秀教改试点专业,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于前列。开门办学路子宽 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服务社会。为了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对接,学院把一些教学环节移到校外,积极探索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之路,取得了积极效果。 生物医药工程系涉农专业较多,当他们了解到商洛烟草公司需要专业人员后,就积极与烟草公司联系、沟通、协商,学院对这种开门办学、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支持,专门制订了 《商洛学院定单式委托培养烟草专业方向学生管理办法》,与商洛烟草公司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书。根据协议,学院每年为商洛烟草公司培养30名烟草专业方向学生,这些学生在院内接受一年的基础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继续修完烟草专业相应的课程,原专业课程予以免修,毕业时颁发原专业毕业证书并颁发烟草专业结业证书。消息公布后,学生们争相报名,前景喜人。同时,生物医药工程系还与商洛市政府就中药材产业化开发达成了合作培养人才协议。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与市内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达成了合作培养人才协议。 此外,学院还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就合作培养人才达成了意向,相关协议正在进一步磋商中。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商洛学院的教育教学已经迈上了一条科学、有序、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商洛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