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突出重围
商洛学院力保毕业生就业率不下滑
◆本报记者 王霄飞 通讯员 万 茗
文章字数:2,669
地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商洛山区,2006年刚刚升格为本科院校,师范类专科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商洛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冀显银的回答是:2006、2007、2008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7.33%、88%、88.94%,平均就业率88.09%。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国高校就业率、招聘场次普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面对师范类专科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在严峻的形势下,商洛学院还能否继续保持80%以上的就业率? 对于这个问题,冀显银的回答在谨慎中透露着自信:截止4月16日,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同期持平。 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商洛学院就业工作秉承“以生为本、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就业工作”的理念,坚持“领导主抓,中心统筹,以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思路,直面就业形势的挑战,积极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努力拓展就业市场,扎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闯出了一条适合区情院情的就业工作之路,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全院动员,全员参与,为学生广搭就业桥梁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院级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处级建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系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系主任为副组长的系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各系还纷纷实行包干制度,党政领导和全系教师每人“承包”若干名毕业生,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推动就业工作。 “我今年‘承包’了3名学生,目前已有1名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余两名也已确定了意向,很快就能签协议了。”外语系主任王正良高兴地说。外语系实行系级领导包3到5名学生,每位教师包3名学生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毕业生就业率在全院各系中的排名已由3月份的倒数第二飙升到了第三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熊波目前在蓝田县一家塑料制品公司从事营销工作,“王主任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给我做思想工作,提供就业信息。我签订就业协议后,首先想到的就给王主任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相比之下,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主任杨存典的任务就更重了一些:成发系实行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包6名学生,副主任、副书记包5名学生,主要辅导员包20名学生的做法;他包的6名学生,已签订就业协议4名,还有两个“指标”没有完成。“我现在把所有的个人关系都调动起来了,四处联系用人单位,收集信息,推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社会上有很多人对学院的信息还不够了解,毕业生就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通过主动出击,我们又新增了一批就业基地,为明年、后年打下了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西安一家制图公司一次就提出了30名地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名额。 “过去各系都把就业工作看成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事,现在则是主动来找我们要任务、要方法、要支持。”冀显银说。 分类指导,找准方向,多渠道开展就业工作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进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院在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宣传、就业咨询服务外,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类指导。 学院每年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将毕业生分为升学型、就业型、创业型、暂缓就业型等,根据毕业生的不同就业去向,因人而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对升学型毕业生,重点做好专升本辅导、考研辅导工作;对招考型毕业生,重点做好公共课、专业课应试辅导;对就业型毕业生,重点为学生搜集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参与正规招聘活动;对创业型毕业生,重点做好创业思想指导,使学生熟悉国家相关创业政策,帮助他们尽快步入正规的创业之路;对暂缓就业型毕业生,通过分析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转变其消极态度,进行积极的就业创业指导。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就业基地今年的用人需求都大大缩减。学院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一方面注重“内外结合”,把开辟商洛市企业就业市场作为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一方面针对 “特设岗位”、选调生等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动员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 “通过详细排查,了解企业用人信息和发展状态,我们向商洛市内108家企业开展了毕业生推荐与信息交流工作。4月20日,商南东征化工有限公司就向我们提出了7个招聘名额。还有商洛炼锌厂、商南金鑫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单位都向我们提出了用人需求。”冀显银告诉记者。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07级专升本二班的樊凡是学院35名陕西省大学生到基层从医从教项目资助学生之一。她已于去年底与商洛市丹凤县签约,目前正在专心撰写毕业论文,并享受着4年24000元的资助金。“学院刚开始动员我们到基层从医从教的时候,大家普遍觉得去农村有些委屈,是系上几位老师的建议让我坚定了信念。”樊凡说,“看到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位家住丹凤县棣花村,从贾平凹故里走出来的学生,很快就要去丹凤蔡川当一名基层教师,“到基层从医从教,一方面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而且我本身就是丹凤人,能参与家乡的建设,挺自豪的!” 浙江晟钛科技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双面及多层印刷电路板的企业,对电子和化工人才需求量较大,也是物理系、化学系“实习+就业”模式的合作单位。在具体合作方面,两系根据厂家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倾斜,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并在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厂方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与企业双方的意向,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2008年10月化学系组织34名学生赴厂方实习,有29名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06级应用化工技术专科班26名学生实现了全班一次性成功就业。来自该班的杜宏伟现在已经是公司业务部华东地区客户主管,他告诉记者:“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已经对公司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所需的专业技能。物理系应用电子班也有17人留在了公司。” 化学系负责与实习基地联系的殷谭峰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学生专业特色,化学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4月25日又有两家商洛公司前来招聘,但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已经全部成功就业,我们向企业推荐了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近两年师范类专科生的就业去向已经大部分转向了企业。” 在积极做好毕业生顶岗实习之外,学院又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今年3月,学院与商洛市烟草公司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由生物医药工程系为市烟草行业首批培养30名学生,在逐步解决高校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