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困境与出路(上)
文章字数:2,328

一九九九年以来高等教育强劲的扩招势头,把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从640多万人急剧拉升至2907万人,增长了近五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高校总数从1032所猛增到2663所。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也达到创纪录的611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用短短的九年时间就跨越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历程,基本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奇迹! 但是,同样由此而显现及引发的问题是:高校为大众化教育准备好了吗?显然,我们是在仓促应对的状态下面对这一轮爆发式的规模扩张的。除过在相应的硬件设施、资金准备、师资管理队伍及经验储备等方面捉襟见肘的窘迫外,蜂拥而来的一批批90后青年学生带着他们层出不穷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安全及就业等一道道难题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一方面,大学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成果,也在整体上表现出对当代中国社会及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同,表现出复兴中华文明的时代责任感和成才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多元时代和社会也使大学生们面临诸多社会、学校及个人精神上的挑战,尤其是某些大学生人格的不健全、不健康,甚至扭曲的种种表现,厌学、侵犯他人或社会、轻生的现象和事件,已经成为当前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通过探索和艰苦工作力求破解。(一)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养成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心理状态的稚嫩的反差。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年龄多为90后,涉世浅显狭隘,成长经历单一封闭,生活磨砺欠缺,心理成熟期相对于80后以前的同龄人显著推迟。 第二,学历层次的提升与自卑心态的反差。高等教育受众规模的转型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度冲击。十年寒窗换来了通向大学的通行证,但求学的压力和更不确定的就业预期,抵消了即将到手的大学文凭带来的欢愉,大学生的成就感无从建立,相对于高高在上的就业门槛,大学生更自卑的心态油然而生。 第三,学习生活时空自由度的扩大与个人主体意识淡薄的反差。从应试型的中学教育环境到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无足够的精神准备迎接适应性挑战,面对诸如专业选修、社团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等选择性矛盾时,缺少个人主见,缺乏决断精神,独立意识、独立品格的形成与客观环境的快捷变化相比明显滞后,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神情茫然。 第四,对顺境的理想乞求与复杂的校内外环境现实的反差。大学生入学前的十几年是在家庭与学校的贴身呵护下走过来的,经历的单一性、个体身心的过度保护与教育的单纯性,使他们在走向准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之后,产生了较大的反差。思维及心理的惯性使他们对环境、对人际关系的要求过于理想化,一旦在现实中遭遇到碰撞,要么难以理喻无法接纳,要么绝对排斥或严重对抗,极少数采取对自我或他人极不负责任甚至极端的暴力方式了断,导致个性主观世界的严重闭塞、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严重不信任或敌视。 第五,思想的理性化与人生态度的轻率任性的反差。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理性色彩会越来越浓。但在现实中,少数学生遇事轻率、态度固执,不注意分寸,不讲究方法,不顾及后果,一意孤行的现象并不鲜见。极少数青年学生由于某种挫折漠视人生、淡漠生命,动辄看破红尘、自绝轻生;更令人震惊的是个别大学生因为与师生之间的小摩擦小纠纷而加害于他人,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校园悲剧。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见诸报端媒体的全国大学生自杀事件达281起。(二)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工作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育人和稳定方面立了汗马功劳,积累了很多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面对汹涌而来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潮面前仍显得力不从心。以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工作来看,存在着一些难以简单应对的困境: 其一,经济利益主导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市场大课堂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主导的一元化“两课”小课堂的力量角逐,后者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前者的说服力、实效性似乎更强一些。社会和市场的运行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机制,相对而言,高校的环境、生活要单纯一些,净化一些。高校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苦口婆心,经年累月给大学生灌输的社会主义大道理,往往在社会复杂现实的冲击下大打折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元化”主旋律导向如何与“多元化”的社会导向接轨,这是困境之一。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道理的教育与大学生大量切身的感性体验和具体问题的求解缺少顺畅对接。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寻求对接,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两课”教材一改再改,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根本性突破。教师与学生对两课的认识和评价有明显的反差。存在着主渠道教育转化成大学生的主流意识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格转化为大学生的人格难,这是困境之二。 其三,作为教育者的高校干部师生的社会认同度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度既有纵向又有横向差距。高校扩招以来,教师队伍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一大批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迅速补充进来,他们既为高校育人工作增添了活力,又带来了自身尚不成熟的包括人格在内的主观世界及其影响。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既要遵守党和国家、社会、学校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政治、道德要求,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带有自身并不丰富的社会阅历、并不完全准确的人生体验,在和差不多同代同龄的学生交流过程中,既展现着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又暴露出一些不尽成熟的思想观念和人格缺陷,甚至在针砭社会弊端时师生双方会产生强烈共鸣而失之于正确引导。这在需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分寸的高校课堂上下内外,都是令人不无担忧之处,这是困境之三。 (作者系商洛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