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
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困境与出路(下)
★左晓民
文章字数:2,095
(三)应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困境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存在问题的成因很多,解决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工作探索也不少。但要取得进一步成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再做努力: 首先,要准确界定和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传统教育、指导职能。大学生人格培育实践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失误及血的教训启发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的运用和发挥它的社会作用。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树人的行动指南,但不是包医百病的“药方”,马克思主义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它可以指导具体科学如心理学等,但不能替代具体科学的作用,单一的用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完全解决像学生人格养成这些问题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运用不能搞成纯知识的教育。“两课”教学中一个根本性症结在于:教师如何通过恰当的理性教育及实践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灵魂、本质,也就是它的基本立场、方法生动地展现出来,让理论去征服学生,让学生接受理论,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全健康高尚的人格。 其次,大学生人格培育要加强生命观教育。坚持中体西用的方针,注意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认真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成分,充分吸纳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文化要素。中国儒家注重孝道,强调事亲,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把奉养父母看作是践行孝道之首。儒家视护体、安身、立命、扬名为恪守孝道之出发点和落脚点。《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说过 “人是万物的中心”。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也讲“生命,那是自然界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借用古人司马迁的话精辟阐述了生命的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为真理和正义、为社会、为家人也为自己理想的实现发挥出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既不要自大,也不要自轻。要牢固确立强烈的生命责任感,明确对自己的生存、生活、生命的轻易放弃是极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不道德行为,强化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奋斗,在与磨炼,在于希望,在于为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奉献。要向中国的张海迪、英国的霍金那样,让生命迸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再次,要重视对贫困生、性格内向生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教育。贫困生所占的比例不低,如教育引导不当,容易由经济贫困引发精神贫困,削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自卑感,导致自信心、学习兴趣的下降。目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体系比较完备,但防范消解精神贫困的体系尚不健全。工作中要把握分寸,实施资助的过程、环节、舆论导向和氛围要有利于尊重贫困生的尊严,增强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防止因为过分呵护造成对其人格的挫伤。性格内向者是大学生中存在人格缺陷的特殊群体。这部分人其中不乏师生印象中的“好学生”,平日沉默寡言,鲜与他人来往,思想禁闭,气质类型多属粘液质和抑郁质,容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被遗忘的角落。在其不显山露水的外表下,其实包含着极强的自尊心,一旦遇到来之周围有意无意的言语行为冲撞便可能引发内心激烈的潜意识反抗,往往做出出乎人意料的“惊人之举”。要从生活关心、思想交流、活动参与、鼓励启发等方面加强对性格内向学生的教育,消除其心理对环境的屏蔽,使他们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融入集体生活环境之中,及时捕捉掌握思想、言语、行为的细微变化,对问题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的精神减负工作。高校规模的扩大使管理变得粗放,就业环境的严峻使学生求学的压力增大,几乎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和在校生都面临社会的挑战。由此而产生的急躁、悲观、多疑、狭隘、焦虑、敌视、冲动、脆弱等不适应症候,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格健康的“流行性病毒”。大学生不仅一扫昔日的“天之骄子”的傲人神态,在刚刚跳出中学的学业负担的苦海,又沉入精神负担的汪洋之际,如何有效地为大学生减负,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要增强抗压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勇敢面对现实,明确个人无法选择社会,只有积极适应社会,以坦然心态应对压力,不要自我加压,加重身心负担。 二要加强学生学习就业的个人策划指导,帮助学生合理确定奋斗理想和目标,联合学生家庭,理智现实的引导学生不盲目攀比,不简单从众,实事求是的给自己定位定向,明确“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习就业理念,顺利度过彷徨期。 三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人性化、具体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摆脱政治性有余,思想心理性不足;善于讲大道理不善于讲小道理;长于一般思想教育,短于特殊思想教育。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心理及人格发育的特点、机制和规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预警性,真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塑造其健全健康的人格,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