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文章字数:4,098



紫苜蓿★雨 人 一种最寻常不过的草蔓延在乡村的两肋之间它能感知季节的疼痛泥头的触角,水流的方向它是只开紫色小花的苜蓿性格内向,花期很短几乎拴不住柔软的青春紫苜蓿也有饱满的泪水但它从来不会哭泣它更愿意为父亲擦去镰刀上的汗珠在青黄不接的岁月它还会帮母亲梳理顽皮的炊烟让一家老小绕过饥荒的沿途紫苜蓿还会唱一些简单的牧歌然后把自己的爱情晒干作为牲口过冬的食物紫苜蓿有时也会突发奇想跟着小路去浪迹天涯它经常会俯下消瘦的身材拣拾被小路遗失的叹息以及那些起早贪黑、默默无为但又坚定有力的脚印(作者系商洛新潮学院教师)斯巴达之狐★张 燕 一个斯巴达少年离开城市来到森林,偷了一只小狐狸。少年把小狐狸藏在自己的长袍里,打算就这样秘密地带它回去。但是回程中少年遇见了一名同路的成年人。少年害怕被同路者发觉自己偷了一只狐狸,就紧紧地按住他袍内的小狐狸不让乱动。可是,他按的越紧,小狐狸越是挣扎。小狐狸在少年袍内乱抓乱咬,少年忍耐住疼痛一言不发。 最后,小狐狸咬破了少年的腹部,少年静静地死了,没有透露一句自己的秘密。 这便是斯巴达的孤独。 在古代的斯巴达,成年人用这个故事教育少年勇士们要学会忍耐,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战士,聚集个体的坚强凝结成斯巴达坚不可摧的武装。 这是阿奇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他很快讲完了,我没有说话。“怎么,不够精彩?我却是极其喜欢这个故事的,可以看到少年,或者说那些仍然有淡淡青涩存留心底的人们,面对着世界的真实,拼命隐藏自己的迷惑、悲哀与恐惧。每个人的心里也许都会住着一只斯巴达狐狸,那个秘密也许温顺乖巧,也许会发狂撕咬,也许你越想拼命掩饰,它越会将你身心撕碎。” “你心里住过斯巴达狐狸吗?”我忍不住问。 “嗯,住过吧。你知道的,我喜欢吉它,但你不知道,我曾经几乎放弃甚至想过将它锁起来,不去触碰。” “为什么呢?”我不理解。 阿奇想了想,平静地说:“接触过琴的人都会明白,手指与琴初次触碰时,心弦与琴弦合奏地美妙。这样的美妙触碰便是一种心与琴,情感与音乐,生命与真诚的完美交流。在音乐的世界里,爱就是爱,彷徨就是彷徨,愤怒就是愤怒,将真实的生活演绎成歌就是我的生活。但这样的美妙仅仅只能停留于某个年龄段。呵呵,说的多了,这些你不懂了。或许,我的那只斯巴达狐狸太不够温顺乖巧。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阿奇的眼神有些发直,似乎又回到从前练琴的日子里,声音变得飘渺而呢喃:“我不想简单地浪费我可以把握住的青春和时间,所以我不断地练琴,去结识一个又一个音符。世界因此而变得美妙,我抱着青春的吉它感觉到幸福。”他说话间脸庞有一股柔和而安详的神情,圣洁无浊。 “其实,我和我的吉它都很简单,呵呵,曾经我有一个愿望,将来我要盖一间吉它一样形状的房子,里面住的是她和琴!我会经常请流浪歌手来我家玩,免费给他们面包和水果!他们给我的最理想的报酬,是我想要的心与心无界的交流,还有音乐,当然如果他们不愿,我亦无怨!”阿奇打开一个笔记本,脸色微微发红,“这是她——”笔记本里夹着一个女孩子的照片,女孩站在湛蓝的天空下,环抱着一朵马蹄莲,笑靥如花,阳光填充了她皮肤里的密度,整个面庞透露出温玉般的色泽。她身后的一片山花灿烂而肆意地绽放…… “你们很快乐!”我看着阿奇幸福的脸说。阿奇少有地羞赧一笑:“简单的快乐,单纯的美好!” “阿奇,你今年多大了,有二十了吗?”我问他。 “还没,不过快了,我想把这次爬山之旅当做自己向成人世界迈进的一个起点。”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被叫做阿奇,虽然这样,但并不意味着我是个传奇,所以我总是想创造些什么,却总是失败。以前,我经常爬到这座山顶来俯瞰我们生活的城市。这次,希望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在山林里穿行着,晨曦里山间雾霭总是无法久久消散,山林里的绿色陪着我们一路,我想举步向它奔跑,却总是一再跌倒。直到满身泥泞地醒转过来,身上总有股酸疼的感觉挥之不去。这些都令我熟悉。一路奔跑,向山顶前行,我们都看到了我们各自想看到的那端风景,山林喘息,让脏如泥的我们在自然面前安静地闭上嘴巴,如山中草木一样变得虔诚。阿奇仿佛醉了一般,躺在泥泞的山顶,双眼迷离,我不知道那一刻他眼睛的落点在哪里。或许,这微风里送来的初夏花香,在年轻人疲惫的身体里氤氲出了一个美梦。 故事到这里似乎就结束了。至于阿奇,他还是那个没有传奇的阿奇,只是已不再轻易害怕和逃避。只是梦醒过来便什么也不怕了。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本就没什么可以失去或值得来害怕的。所以,他更多的去争取这个世界,创造属于他的世界。 岁月静好,源远流长。 (作者系中文系09级学生)经营心灵的绿地★张晓倩 “低碳经济”是现在的热名词。它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终将遭到报复,希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然而,在高速运转的经济市场中,实行宏观的低碳生活实在是一件“空中楼阁”的事,不如谈谈每个人的低碳心灵生活吧。 当代社会,很多人都在慨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世道浇漓。还有很多人在慨叹:社会不公,工作难找,何时才能有房有车?这些慨叹随风而逝之后,慨叹者加足人生的马力,朝着功名利禄前进。人们以为这样完成人生的加法,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岂不知心灵绿地里的宁静、温柔、包容、爱、赞赏、善良等等,全被占有掠夺去啦。心灵的绿地可说是当代经济社会的奢侈品,但却是人们心灵生活的必需品。这块绿地种植和生长的是人性里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是灵魂得以安居的归宿。 每个人都需要认真用心地经营自己的心灵绿地:在旅行中饱览美景休憩心情;在阅读中体验善与美给予灵魂的提升;与二三好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于柴米油盐的琐细中感受平凡生活的诗意;在笔端清婉地叙说里回归宁静。简单来说,心灵的绿地给你安全感,假如世界背叛了你,也还可以保有自己的心灵绿地,不至于感到一无所有,一片虚空万念俱灰。这片绿地给你建立一些基本原则,让你在遭遇命运考验时能始终坚守。当然,每个人的绿地都独立建设并拥有独立主权,其成熟程度因人而异也可能在建设过程中夭亡。珍爱它的人会选择自己钟爱的方式,在荆棘遍布的人生路上逐渐使它成熟、丰富、宏阔、博大。 重视心灵绿地,你就不会穷尽心力追求生不带来死带不去的金钱和权力,也才能让心灵获得“低碳生活”,让生命在“慢”节奏里发现春花秋月清风流云。假如任凭心灵绿地被拆迁得七零八落,权钱色仿佛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缺乏严格监督的工厂,日夜排放滚滚浊流,那么,待到年岁逐增,又或突来人生重创,回望来路才发现心灵早被自己贴上了“血铅中毒”的标签,那就悔之晚矣! (作者系中文系教师)又见槐花开★巨阿婧 五月,槐花如约而至,串串白花,淡淡清香。 槐花落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爷爷走了,却永远不再回来,他是永远的离开了。 爷爷是在槐花开尽的时候走的,那曾经在村落里处处可见的再也普通不过的白花,悄然地开,悄然地落,我从来没有好好嗅过它的香,没有细细赏过它的色。踏着槐花的落蕊送走爷爷,五月的清风卷起满地白的、发黄的花瓣,我终于流下了眼泪,为爷爷,也为这飘落殆尽的槐花。 为爷爷,我始终没流下一滴泪来,在他去世的时候。 我在他临行的最后一刻,赶到了他的身边,他已经穿好了去另一个世界的衣服,留着最后一丝气息等着他的最后一个孙子回来。他没有和我说一句话,甚至没能看我一眼,当我握住他手里的最后一丝余热时,他便永远离开了人间。 可我看到棺盖钉死的那一刻怎么也不相信爷爷是真的死了。那里躺着的好像只是一个不相干的老人,我生平第一次穿着白色的孝衣,也是为着一个不相干的老人,那些歇斯底里的哭声弄得我不知所措。 我记得我生日过后不久就是爷爷的生日,所以我的生日一过,就开始提醒自己别忘了给爷爷打电话。爷爷已经去世快半年了,我居然真的记着该给爷爷打电话了。直到要拨号的时候,我才“哇”地哭出声来,我是永远不能给他打电话了。 爷爷喜欢吃槐花麦饭,就是槐花伴着面粉一蒸,放点盐巴就很美味。爷爷奶奶小屋的后院有几棵很大却不怎么高的老槐树,每年槐花刚刚长出花苞的时候,爷爷就用带着夹子的竹竿夹下好多枝干,奶奶再把那些花一丝不苟的捋进篮子里,洗净以后,伴着麦面就可以蒸了。每年这时候,我都能吃到奶奶蒸的麦饭,甜甜的,津津的,真的很好吃。 如今,老屋已经空置了。爷爷走了,奶奶便不能一个人住在孤寂的小屋,她离开了和爷爷相守了一辈子的老屋,怎样地不忍、不舍我都知道。她总会背着我们回到她的老屋,去看看,去扫扫,去翻捡那些埋在尘土里的故物。 如今,槐花开得正好,老屋的槐花开得更热闹。 可是,再也不会有人用竹竿去夹那些花了,没有人再为奶奶夹下槐花蒸麦饭了。奶奶看着那满树的花越开越盛,越开越老,直到开败,该会觉得多么可惜啊! 老屋的槐树可以活多久,我不知道。可是世间的槐花会在每年的五月开放,一年、一年的轮回,在槐花的开开落落中,我是会把那些关于爷爷的记忆在心上越刻越深,还是会渐渐淡忘? 又见槐花开,那花捧在手里冰凉的轻柔,嫩绿的花蕊绿得让人心醉,爷爷,也许在天上看着我呢。 (作者系中文系07级学生)丛竹小记★李中合 余陋室有竹一丛,佛肚也,以青瓷花盆养之。通体四五尺许,几株老干,横竖交错,数片老叶,胡乱点缀,伴余于朴园书斋五六年矣。 每当日光临门,即移户外,微风摇荡,婆娑起舞,过往者多注目凝视,然却以为枝稀叶疏,无甚可观,力促余易而养之。每居室内,地方狭隘,便令其倚墙而立,与余相向。友人见之,又劝余植庭院者三,以拓室之空间,然余终未从之。皆不忍也,亦不舍也。 此竹初来家,盆破而色污,矮小羸弱,一如无家之子,其先天不足之态从旁而出。余忙以新盆置换,以硬土培其根,以碎骨壮其节,以残茶剩渣肥其叶,未尝轻之慢之。其间,人言茶性碘,不长,然此竹与余一也,嗜茶成癖,非茶无有精神。月复年来,竟郁然勃发,亭亭可人,余窃喜有加。比及长大,余又去其余而留其主,舍其多而存其少。如此者疏密相间,风姿绰约,数年间于粗服乱头中显露佛肚,一派遗世独立气象。凡造访者多惊其形而嘉其美。至夜,灯光掩映,则更招人爱而怜之。其影投壁间,印痕斑驳,虚实成趣,宛然一副水墨之画图。每至此时,余便浮想联翩,意气倍增,常不忍灭灯离去。 竹固不能言,然竹于我有情焉,寻思就里,余不负竹,竹又安忍负余也哉! (作者系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