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过商洛
文章字数:4,203
徐霞客(1586——1641)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幼时博览图经地志,因不满明末党争激烈、社会黑暗,一生不应科举,“欲问奇于名山大川”。从22岁起,到54岁止,专心从事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对沿途所见的山川地貌做了认真的考察研究,以游记形式,按日记述了沿途观察之所得,为我国自然地理,特别是河道地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游记原稿大多散佚。李会明等将其所遗文字整理成20卷本《徐霞客游记》,约40万字,可惜仅为原著的六分之一。(一) 徐霞客“髫年蓄五岳之志”,幼时即有志登游五岳。天启三年(1623)正月,他便启程踏上了“兼尽嵩、华,朝宗太岳”(太和山,即武当山)的旅程。徐公所过当今商洛东部三县,就是他在这年二月初四登临嵩山、华山之后,于二月十一日南往武当山时所经之途径。行程大略如下。 二月初四,徐公由华阴木柸启程,上泓岭,下华阳川,“溯川东行”,“南登秦岭”,进入洛南的“黄螺铺”(今黄龙铺),晚“宿杨氏城”。(《直隶商州总志》卷五“建置”称其为“杨氏城铺”,系当时所设之传递紧急公文的驿站。今为杨氏村。) 初五,他“行二十里,出石门”。(今石门街。《直隶商州总志》卷五“建置”:“石门镇,在县北三十里,石门突起,四壁无依,中辟一门,高广各五六丈,又号曰龙门。”)“又七里,折而东南,入隔凡谷。”(一本作“峪”。今陶岭沟。由庵沟口东200米之“二岔”向南进沟即是。)徐公在此处交待说,隔凡谷“西南二十里,即洛阳(一本作“南”)县谷。”即沿石门河西南行二十里,便是洛河北边的洛南县河谷。但他为了节省时间未走此道,而是往“东南三里,越岭(今陶岭)行谷(即陶岭沟)中。十里,出山。”(今天,此沟仍为石门通景村的捷径。)“渡洛复入岭,曰田家原。”(今陶岭村附近。)“五里,下谷中(今庙坪乡附近),有水(今沙河)自南来入洛,溯之入,十五里,为景村。过此仍溯流入南谷。南行五里,至草坪沟”(即栲树沟)。“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初六,他“越岭两重,凡二十五里,饭坞底坌”(一本作“岔”。坌(ben),义为聚集一起)。“又东南十里,入商州界”(今丹凤油房街附近)。“又二十五里,上苍龙岭”(今蟒岭)。“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五里,下岭,两溪适合”(今鱼岭水库北)。“随溪行老君谷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于谷口”(今北坪村附近)。 初七,他“(行)五里,出谷”。沿丹江东行,“十里,龙驹寨”。“遂趋觅舟,甫定。雨大注,终日不止,舟不行”。四处找船,准备顺江东下,刚定好船,却逢大雨倾盆,船不能行,只好滞留一天。 初八,因船工忙于贩盐,开船很迟,但“雨后,怒溪如奔马”,船速甚快。不久,“雨复至”,“大作”,不得不停“泊影石滩”。(《续修商志》卷一“山川”,称“影石滩”为“月儿潭”。因其“水园似月,水心旧有巨石。”“万历四十六年(1575)六月六日,丹水涨,沙拥潭平,舟往攸利”。徐公过此地为天启三年(1623),已距“沙拥潭平”48年,故时称“月儿潭”为“影石滩”。“影”者,影占,影池也。在今月日乡。) 初九,他乘船“行四十里,过龙关”(今竹林关)。又行“五十里,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续修商志》卷一“山川”:“武关河……至商南毕家湾入丹水”。)又行“八十里”,“夜宿山崖之下。” 初十,船行“五十里,下莲滩”。(《直隶商志总志》之二:“山川”称其为“连滩”。今莲花台村附近。)“二十里,过百姓滩”。“出蜀西楼”(今梳洗楼。《直隶商州总志》之一“四蜀八景”载有“高楼梳洗”一景,并附有传说。)此地“山峡少开,已入南阳、淅川境,为秦豫界”。之后,他即进入了为期五天的太和山(武当山)之游。(二) 徐霞客几乎倾毕生之力,游历和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锦绣河山,足迹所及有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15个省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潼关”、“出华阴”、过商洛,是他涉足西北、陕西的唯一地区。这,实在是历史赐给商洛的厚爱!短短七天,这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却写下了700余字的游记,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地理资料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他在游记中记录了旅途的经之村落、里程、山川、物候,为研究商洛自然地理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入黄螺(龙)铺,出蜀西(梳洗)楼,他记录了沿途400多里路上的20多个地名,标出了相互之间的距离。如,他写道“初四日,宿杨氏城”;“初五日,行二十里,出石门”。表明两地相距20里,符合实际。而《直隶商州总志》“卷五”却说:“石门镇,在县北三十里”。又“(县)北,三十里杨氏城铺”。两地距县里程相同,显然有误。他一路仔细观察山脉的走向。水脉的分合,所记资料也与当今地形相契合。如,“初六日”,“上苍龙岭,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五里,下岭,两溪适合。随溪行老君谷中。”这段文字,说明了苍龙岭(蟒岭)为东西走向,是丹凤、洛南江河支流的分水岭。岭南有“两溪屈曲夹之”,“下岭,两溪适合”,所记正与今天丹凤鱼岭水库北边的地形相符。他继承、发扬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研究水系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对流水地貌的观察。如,“十里,出山,则洛水自西而东,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明确指出,洛南的洛河,即是他游历河南省嵩山时所涉的伊水的上游。这,与今日洛河流入河南卢氏县后,折向东北,在偃氏县附近纳伊河称伊洛河,再到义巩县后入黄河的实际完全一致。又如,对丹江的描述是“大溪自西注东”。“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至小江口入汉。”也真实道出了丹江源于商州西北,东南流经河南,至湖北均县入汉江的实际。干流如此,支流也不例外。如记述沙河“自南来入洛”河;丹江“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他对河道地理的观察可谓至真至信。此外,他对沿途物候的认真观察,也为我们研究商洛南北气候的差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他说“山谷川原,候同气异”。“转入泓谷,层冰积雪,犹满涧谷”。洛北山原临近华阴泓谷,故气温亦低。“过坞底坌,复见杏花”。洛南南部山谷,温度渐高。“出龙驹寨,桃雨柳烟,迷离竟望”。“入商南境”,“丽日乘空”,“两岸浓桃艳李”。丹凤、商南已是一派春天景象。商洛南北气候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徐公“游记”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商洛经济地理的可贵资料。农业方面,他记载有:“出石门,山始开”。“西南二十里,即洛阳县谷。”可知洛南坡原多为“麦畦”。待到景村时,“山复开,始见稻畦”。足见洛南农作物中,水稻甚少。商业方面,他向我们精当的介绍了明代龙驹寨商业繁荣的地理因素:“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马骡商货,不下潼关道中。溪下板船可胜五石。水自商州西南至此……至小江口入汉”。如此发达的水陆交通,自然会成就繁荣的商业景象。至于龙驹商业兴旺的具体情况,作为地理学家的徐公没有专写;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他描述船工的文字中看出一个侧面:“初八日,舟子以贩盐故,久乃行”。“初九日……日尚未晡,榜人以盐易柴竹,屡逗留”。一个普通船工尚且如此热衷商业,专业商贾自然可想而知。对照康熙年间编写的《续修商志》中的一段话:“万启中”(明代万历、天启年间),“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事以百艇连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复增,税额所由日益也。”徐公所述,由此完全可以得到印证。 最后必须一提的是,徐公过商洛所表现的那种不畏劳苦艰险,甘愿为科学考察献身的精神,更是我们今人学习的楷模。潘耒《徐霞客游记·序》曾称赞徐公“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登不必有径,荒榛密菁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龙无不绝也”。就以天启三年这次“兼尽嵩、华,朝宗太岳”的旅行来说,他完全可以在登临嵩山、华山之后,沿潼关大道西往长安,然后再取“陝省间道”——商旅之路,东向太岳(武当山);可他为了节省时间,偏偏选择了山峦重叠、水流险恶的商洛捷径。他“南登秦岭”,进入洛南;在“渡洛”,“入南谷”;又“上苍龙岭”,“遂溪行老君谷中”,至“龙驹寨”。每日翻山越岭,行程七八十里。陆路艰辛,水路亦然。从龙驹寨至小影石滩,“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尽是“轰雷入地之险”;“下莲滩”时,“浪扑舟中,沾囊湿箧”。然而困难并不能挫折他的锐志豪情,偶有 “丽日乘空”之时,他依然“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徐公出身于富有家庭,然而为了科学探险,却甘愿吃苦。商洛七天,他“初四日”“宿杨氏城,”“初五日”“借宿山家”,“初六日”“投宿于(老君)谷口”,“初七日”因雨滞留龙驹寨,“初八日”“泊小影石滩”,“初九日”“宿山崖之下”,直至“初十日”“出蜀西(梳洗)楼,”入河南境界。沿途用饭,他仅有一次交待:“初六日”,“饭坞底坌”。可见其吃随行便,走到那吃到那。尽管吃住行之艰苦,已经超出常人想象,可他每晚还要在油灯下坚持写下当天的游记。徐公这种行苦无忧,住劣不悔,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探索祖国山河奥秘的精神,真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 徐霞客过商洛,是历史遗留给商洛的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作为今人,重视和发掘这一遗产,使之为商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徐公过商洛,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字的“游记”,文字简洁优美,是难得的游记文学作品。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将其选入中、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使我们的人民从孩子时起就熟知徐霞客过商洛的史实,增强其对商洛历史的自豪感和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进而学习徐霞客不为名利、不避艰险、矢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刻苦学习,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徐公过商洛,不只是以生动的文笔描绘了商洛的山水风光,而且把一位科学家至为珍贵的献身精神深印在所经的山水之间,从而为开发商洛旅游事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就目前商洛的旅游状况看,充分利用徐公过商洛之史实,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县、市旅游主管部门应当考虑在我市开辟一条自黄龙铺起、到梳洗楼止的徐霞客旅游专线,沿途主要城镇、村落、水上码头,如黄龙铺、石门、洛河畔、景村、蟒岭、老君谷口、龙驹船帮会馆、月日滩、竹林关、毕家湾、梳洗楼等地,可以有计划的建造一些纪念徐霞客的碑、亭、水榭、塑像,其上或简介徐公事迹,或适当选引一些“游记”中的文字,画龙点睛,增强历史真实感,既可吸引各方游客,同时也能收到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无疑会对商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