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
文章字数:1,046
刚读大学时,我的兴趣十分广泛。阅读、摄影、书法、吉他……,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可大一一年下来,我心里总有些忐忑:专业方面的知识,说不懂,似乎全都懂;说懂,似乎又都不完全了解。那时候,虽然我的心里隐隐有了不安,但我并不知道这些不安的来由,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克服。 正在这时,中文系新上任了一位副主任。这位搞古典文学出身的老先生,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求全系学生每人背诵100篇文学作品。平时上古典文学课,我们还都忍不住要问老师:“学古典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如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求每个人先背100篇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去哪给自己找到兴趣和动力呢?于是,很多同学决定采取磨洋工的方式跟系里对抗,我自然也是其中一个。然而,系里的执行措施却似铁板钉钉不折不扣。那时高校还没扩招,全系才两百来个学生,却有40多个老师,所以,老师管起学生来也特别积极勤快。老师们还干脆定死过关的时间,到时过不了者一律加倍背诵! 由于架不住这种高强度的执行力,人人都拿出了自己的过关法宝,每天早起晚睡的有之,互相帮忙考试的有之,躲在小树林里大声朗读的有之,一个人躺在床上喃喃自语的亦有之,总之是精疲力竭地对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居然人人都过关了。 直到这时,老先生才到班里与我们对话。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顶多只在幼儿启蒙阶段哄给孩子听。对于成年人来说,怎能仅仅由着自己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呢?过分广泛的兴趣,过分浮浅的阅读,只能给人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这些收获根本无法给你们今后的事业带来强力的支撑!”最后,老先生还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告诫我们:“学文学懒于记诵是不行的……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却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给别人了!”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此前感到不安的原因。此后,我学会了集中精力,不再过分泛滥地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后来,我又自觉地找来其他一些经典作品,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直至多数都能够背诵出来。很快,我也能写一些诗歌了,并且不断有作品得以发表,同时我对今后的职业道路也有了明确的规划。 大学毕业以后,虽然我的第一份工作和大学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瓜葛,更谈不上有多少兴趣。不过,我并没有感到失望。就像那位老先生说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怎么能仅仅由着自己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呢?何况现在我已经走出了校园,复杂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更不能任着自己的兴趣去做事了。于是,不管我是否喜欢手头的事,我一般都能沉静、耐心地对待。(摘自《阅读与鉴赏》潘小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