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学术人生观(下)
文章字数:2,984
三、学有专攻 敬业乐群 选择方向,学有专攻,是学术人生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选择科研方向,不能不考虑个人的学术基础和兴趣爱好。就文史研究而言,从事研究的人,或长于义理,或长于考据,或长于辞章,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爱做的课题,才能使自己的天分和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次,要选择具有学术增长点的研究领域,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如果选题重复,步人后尘,科研活动难免沦落为低层次重复劳动,其成果必然是没有创新、没有生气甚至拼凑、剽窃的无用之物;另外,选择方向还要考虑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要清楚服务对象和所能享有的资料条件等,这些客观条件也是制约学术研究的重要因素。譬如,从资料角度讲,大多数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师,都较难接触诸如出土文献资料或国际汉学研究最新成果等新材料。忽视客观条件,盲目赶潮,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是难以取得学术话语权的。 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就要沉下身来,集中精力,深耕细作,要做到多管齐下,甚至竭泽而渔。著名学者郭琦曾以陈子昂研究专家韩理洲先生为例总结过成功的科研经验:“科研题目一定要窄,要在这个议题,这个领域,这个人的研究上,搞好多年,成为一个专家。”(郭琦《我的高教三十年——郭琦教育思想口述实录》)通过多年的孜孜矻矻,才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学术话语权。然后,再往外拓展,连点成线,由线到面,扩大自己的学术阵地。进而由平面到立体,淹贯经史子集,博通三教九流,当然,这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但是,“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唐太宗《帝范》)如果没有高远的学术追求,就难免拘于一隅,沦为乡曲陋人。 无论是选择研究方向,还是深入研究,要想让自己的学问得到充分的砥砺,还要广泛地参与学术交流。追求学术进步的路途中,最忌闭门造车。缺乏交流探讨,往往会陷入敝帚自珍、夜郎自大的尴尬境地。《礼记·学记》中就曾提出“敬业乐群”的要求和“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经验。晋代虞溥也以“敬业乐群”教育他的弟子:“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晋书·虞溥传》)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物物交换不增值,信息交流则是能增值的,学术交流亦如此。除了同学、同行、同事、同好之间的交流探讨之外,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无疑是了解前沿、广交学友的最佳途径,对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周勋初先生说,参加学术会议是青年学者进入学术界的门票(大意,据葛晓音先生引述),可谓至理名言。学术交流探讨的对象是广泛的,途径是多样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取长补短、砥砺共进。四、恪守规范 给力创新 上述“立志”、“厚积”、“专攻”等步骤,基本上就把我们引向了学术人生的正道和大路。然而,学术人生能否走向巅峰、绽放魅力,就要看创新的功夫了。在努力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一定要恪守学术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变得更加给力。 科学研究的生命在创新。“如无新变,不能代雄。”(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创新虽无定量标准,但学界是有共识的,即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新思想、新成果。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学术研究能否“入流”,取决于有无创新。低层次重复性研究,不仅不能“入流”,而且是浪费光阴、消耗资源的无谓劳动。纯粹出于功利目的,无意创新和无以创新的“凑数”之举,要自觉而坚决地摈除,代之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追求。创新需要求异思维,敢于质疑,没有质疑就无法推动社会与个人的进步;创新更需要开掘拓新的研究领域,宏观上可以横通中外、纵贯古今、学科互联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微观上可以关注学科交叉点、薄弱点或空白点;创新要敏感发觉并运用新的研究材料和新的理论指导;创新还要充分利用新的研究手段,甚至借鉴移植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功经验。给力创新,乐于创新,以创新为旨归,是学术人生的题内之义。但是,创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所谓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没有对本学科已有成果的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孔子讲:“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对于在学术人生路上刚刚起步的青年教师而言,孔子的叮咛无疑应铭记于心。如果不从基础做起,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弄巧成拙。对这种自欺欺人的“伪创新”,也是要警惕和拒绝的。 在某种意义上,学术研究也是一种 “戴着镣铐的舞蹈”,学术创新要遵循学术规范。近年来,不少很有学术潜力的学者因为急功近利,不守学术规范,导致身败名裂,学术生命也因此过早夭折。“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孔颖达)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讨论通过了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下文简称《规范》),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章可依。此规范起草人之一杨玉圣教授将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六点:学术研究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学术引用规范、学术注释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规范导论》)学术规范是科研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科研工作者学术品格的重要体现。不懂学术路数,难免成为学术愚人;不走学术正路,势必变成学术陋人;违反学术规范,必将导致学术腐败。 在学术规范中,诚信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早在2500年前,《礼记·曲礼上》就告诫人们:“毋剿说,毋雷同。”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观点,历来为人所不齿,东汉邯郸淳《笑林》中就有“作奏虽工,不去葛龚”的笑话。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说:“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澡身浴德,实事求是,无疑是青年教师学术人生的“大节”。同时,也要注意“小节”,比如遣词用句,“咬文嚼字,正本清源,于学界中人虽属末技,却也是正业,甚至还算得一项基本功。用词准确、表述严谨是逻辑性强的体现,它源于缜密的思考和透彻的理解,而含混的提法则往往是认识粗浅、思路不清的映射。”(韩朝华《认识、表述和学风——学术用语规范性杂谈》)又比如参考文献,《规范》明确提出:“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因为,参考文献不仅反映了研究成果的研究路径、学术背景,也体现着研究者劳动付出的虚实多寡。在这一方面,学术前辈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比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凡例》中详细说明了他的引文处理:“前人解说,论证可信而文字不繁者,则引用原文。若于原文有所删削,便注明‘祥’某人某书;若于原文略有增改,则注明‘见’某人某书;若因前人之说启我之心,论证多自己出,则注明‘本’某人某书;若于原说并不全用,则注明‘参’某人某书。至融合前人之说,其论证为前人所常见,或为著者之心得,概不注明。注明者,示非剽窃;不注明者,示学术为公器。”由此,不难看出前贤先辈的学术追求和品格。所谓政治求公、经济求利、学术求真,而规范之外无以求真。 治学路上,没有一帆风顺,更不会垂手可得,但却有一种感召的力量。像鲁迅《野草》中的过客,总觉得前面有着一种巨大的召唤,虽悲喜莫辨,却无法抵挡,毅然选择默然前行。学术人生亦如此,在艰苦前行的过程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有一种充盈的快乐,通畅全身。这正是辛劳治学的最好报偿,也是学术人生的最大快乐和幸福。(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