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误区影响我院毕业生就业
◆学生记者 刘诺
文章字数:1,374
每年的3至6月份是应届大学生寻找工作的黄金时期,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院学生的就业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我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万茗。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现状,万茗老师指出了我院毕业生在就业和求职中存在的七大误区,并提出了三点建议。 误区一: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浪费时间。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未雨绸缪,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会更好、更经济、更科学。 误区二:自身定位不准确 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劣势,自认为学识渊博,自身条件很好,素质较全面,工作能力强,导致大学毕业生求职者中往往存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现象。2011年,我院共有2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大专学历毕业生达到1400多名,往上看,他们比不过本科生;向下看,学生在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又缺乏一技之长,比不过技校毕业生。 误区三:过分看重薪资待遇 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薪资待遇。他们认为,读完大学就应该寻找一份劳动付出少、工资高的工作,很多毕业生应聘时对薪水的期望值比企业能给予的高出不少。而现实就业中,大学生往往是一批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没有从业经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刚刚步入职场便有高薪资待遇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误区四:专业对口思想严重 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就一定要在这方面发展,其实不然。大学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与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鸿沟。例如,我院师范类毕业生比较多,但教师岗位需求却是有限的,且逢进必考,毕业生一味追求走进教师行业是行不通的。“寻找最合适的,而不是寻找最好的,一步到位的工作,几乎是办不到的。”万茗说。 误区五:部分毕业生有着严重的“等、靠”思想具有“等、靠”思想的学生,家境大都比较富裕或是父母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这些学生自进入大学就已经有了通过家庭人际关系就业的思想。根据往年就业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在我院学生中存在一定的比例。他们从不关心自己就业问题,但当事与愿违时,却错过了就业的黄金时期以及学院提供的各种就业招聘渠道。 误区六: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创业之路是艰辛的,需要大量时间、经历和资金投入,而且有着一定风险。多数家长都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工资待遇好并且相对稳定的工作,不肯让子女自主创业,怕担风险。我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仍然居于少数,绝大多数毕业生往往遵从父母的意见,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误区七:就业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毕业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他们更愿意走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工作。毕业生更多的是想留在大城市里,不愿意走进基层,嫌弃那里的条件不好,却忽视了基层的就业岗位多,发展空间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万茗老师为我院学生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应尽快做好详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尽自己最大可能多接触社会,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职业兴奋点,确定职业目标。第二,就业时提防种种陷阱,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上当受骗。第三,要有就业光荣的思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一步一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