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干什么
★程 华
文章字数:1,034
孩子现在还小,除了上学老师教的必修课外,我试图让他多读点书,尤其是文史类的书。让孩子读书,其实不为干什么,只觉得多读点书,视野会更开阔一点,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会更容易一点,在写作文时更流利一点,在说话时更会组织语言一点。其实,很多父母让孩子读书可能和我想的一样:“养崽不读书,不如喂头猪”,读书是为了让孩子看问题更清楚,情感更丰富,而不是成为不识一字的动物。 可是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见解了,孩子们不愿意读书了。孩子们说,读书能干什么。读书在他们那里变得功利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干什么?是呀,在现在的时代,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是网络、电视,孩子们不懂的问题可以 “百度一下”,孩子们无聊的时候可以电子游戏。用现实来衡量,读书再多也不一定能帮他们找到好的工作。在一个功利的时代,读书能干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觉得读书没用,所以干脆就不读书了。即使是学中文的学生也不读书了,不读名著和经典。我就很惶惑,小的时候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长大了,读书一定要和干什么联系起来吗?因为读书不能干什么,所以就不读书了吗?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功利了,但我觉得,读书不能太功利。 让读书单纯一点,不为干什么,就为自己读书;不为自己的现实目的,就为自己的内心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精神需要的时候,在干涸的物质世界里,人仍是有精神的。有精神的人,是不会面对困难而倒下的,陶渊明弃官读书,从躬耕做起,是因为他是有自己的理想的。 单纯读书,人也会变得聪明的。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犹太人也是酷爱读书的民族。在犹太人聚居的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数量居世界之首;犹太人在全世界富豪中名列前茅,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惊人比例。 读什么书好呢?我觉得,两类书就可起到精神疗救的作用。一类是思想类的书,让你的脑子更清楚,清楚社会,也清楚自己;一类是文学类的书,让人的情感更丰富,更细腻。情感的丰富和细腻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心胸的。人们说,性格改变命运,间接说来,与读书很有关系。心胸开阔了,烦恼就少了,生活就快乐了。读书不一定要多,也不一定要杂。读你喜欢的作者,读他所有的书,不止读一遍,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潜移默化中,你会受作者的影响,变得有思想有灵性。 当读书为干什么时,读书就失去了所具有的价值,也贬低了读书本身。贬低了读书,其实也使自己失却了理想和精神,变得更加茫然。这是我对自己的忠告:不为干什么而读书,只为读书而读书,就像徐福贵只为活着而活着。(作者系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