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聘时的窘迫
◆王劲苍
文章字数:1,077
9月10日,记者应邀参加一场招聘会,《新农村建设》杂志为其网站招聘主编助理1人。杂志社按照报名收到的简历,经过选择给15人发了短信通知。10分钟内仅收到两人的回复短信,其他人未回复。星期日上午,来了6名面试者,5名本科生,1名研究生,分别毕业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商洛学院、延安大学、西北大学现代学院。10时整,面试开始,先给每人发了一份试题,共四道题:一是写出陕西省委书记、副书记、省长、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宣传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长姓名;二是改正错别字;三是从给出的十句话中选出本人喜欢的几句话,十句话包括:给人最大的帮助是思想上的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要高人一筹,不要高人一等……四是现场看报,写一篇评介。30分钟交卷。 结果,6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写出省委书记、副书记、省长、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宣传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长姓名。只有一人知道现任省委书记和省长。第三道题正确答案是全选,但只有一人全选,有的人只选了一句。第四道题是看报写一篇评介,有一个一本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竟然将“和谐社会”写成了“合协社会”。 6人面试递交的有关材料,除了简历、毕业证,还有一些蓝本本、绿本本,有驾驶证,有教师资格证,有在报刊发表的文章,还有在学校就读期间办的杂志。 最终,在报刊发表过文章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新闻专业毕业生小彦进入预录。负责招聘的吴老师说,这本本那本本,真本事才是红本本。这些大学毕业生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可从中窥见一斑。文凭不代表水平,知识不代表能力,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干事会干事肯干事的人。 记者现场问那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为何将 “和谐社会”写成了“合协社会”,她脸一红说:“没有想起来。” 面试结束后,考官们针对大学生面试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各抒己见。有考官认为,名校、学历不代表素质与能力,一个人不想做事、不肯做事、不会做事,再高的文凭学历都没有价值,其自身也就没有价值。 这次招聘发出短信通知,只有两人回复。文明礼貌是做人的第一要素,收到应聘面试通知,来或不来都应该回复,可有的大学生不以为然,结果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有时细节决定成败。 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不知道当地的主要官员,反映出大学生融入社会、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方面存在问题。政治、世情,这与一个职场人关系很大,大学生应该懂得。 这次招聘单位专门拟了十条为人处世的语录,让应聘者选择,但有的大学生只选了一条,这反映了一是思想单纯,不善于多元思维,应变能力不足;二是思想空虚,做人做事没有原则与追求。(转引自《当代陕西》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