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内容
文章字数:3,616
人生边缘 ★柴鲜 忧郁的蓝色,在黎明的玫瑰色手指与暗夜的黑发间缠绕。 时间永远直线向前,不会给你暂停的空间去修改。书上说,男人通常会选择一个爱自己的人做妻子,女人选择一个爱自己多一点的男人做丈夫,这都是明智的幸福选择。当有人问,那你爱不爱对方呢?没有人去认真思考这一点,因为我们都被明智地教育,要理性地选择。 商业时代的影响之所以是全面的,这就是最好的明证.所有生活在商业时代的人都是聪明地选择幸福的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都这样地生活和选择,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利益。最大边际化效益追求原则是一种经济原则,也许这一理论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生活指导原则时,就应该想到最终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理性放弃了幸福的机会。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付出的太多而回报太少,甚至没有回报。 选择自己爱的人而在一起的都是幸福的,因为凭着对爱的信念而努力付出,即使再苦再累都是一种想到爱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种付出,为爱的努力,而不是凭借对方的爱而肆意挥霍对方的付出,享受着对方的关怀照顾而自喜的人怎么可能懂得付出的幸福呢?有多少人沉思自己选择时,是在说“因为他爱我,所以我爱他,所以我选择了他”?当用这种商业哲学来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时,其实也就把自己物质化了,幸福也就成了用物可以交换的东西,当感觉可以用物来具体化时,我们又成了什么呢?灵魂离我们远去,在没有物的高空自由飘荡。 从瓦砾堆中冒出第一片新叶的生命是孤独的,独特的经历使它处在无所不在的孤独之中,没有人在意,甚至弱小的身影永远没有走出阴影的一天,但生命的本能和对阳光的爱让它艰难地为生而努力。它就那样处在存在与忽略的夹缝之中,在自以为的希望和无尽的黑暗边缘挣扎,就那么孤独而倔强地挺立在瓦砾之中。 花开了,人还在。 花谢了,人还在。 年年月月,月月年年。 (作者系中文系教师) 商山洛水间的你 ——致我的大学 ★王 冰 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和夕阳的余晖里,我被数不尽的情愫包围,总感觉到有无穷尽的自由和力量。每每这时,总会让思想驰骋,脑袋里会突然冒出一句话来:Iamfromtheworld,Iamlove。 通往后山的落地窗,你纵不似百叶窗的神秘妩媚,通天玻璃墙的冷漠奢华,但自然的本性倒使得你得天独厚,享受通体爱的荣光。墙角的位置,是我情有独钟的归属,在你小小的怀抱,总能感受被人轻抚的温暖,360日乘以4,你给的冷漠屈指可数,而爱恋却与日俱增!四年了,渐渐习惯你定点报时的火车鸣笛,不再用厌恶的眼睛去瞅它,时间久了,你教会了我用心去感悟这周遭的一切,有时感受这嗒嗒声,竟如被父爱般的大手呵护。层峦耸翠的那一头上不接天,下不连地,那云雾缭绕中的山脉,让我总暗恋你的博大,欣赏你的深度,感受你的内涵,似近又远,琢磨不透,迷幻色彩下的你总能让人安静下来尽情享受。 我总是在忽视着身边的好多东西,现在连最迷人的近景也近乎忽略。每每深秋,无论什么都挡不住萧条的入侵,可被这寒冷一扫而过的后山却有着别样的雅致,是你提醒我去感受这自然的美。夕阳落暮之时,那桔黄色的幕布下是一幅韵味悠长的图画:空旷的荒塬上,总有那么几颗令人艳羡的,身经百战但果实仍未落尽的柿子树傲视群雄;一两个农民手捉锄头弯腰辛勤。你远望着钢筋水泥混凝土垒成的城市,散发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很古老又很儿时的气息。 白天为了梦想在前方打拼追逐,傍晚归来,站在夕阳下欣赏你赐予的这一切,只有这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肉体的沉重也能升华出轻盈和温柔之美,会不期然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喜欢走“时叙路”,无论淫雨霏霏,亦或晴天烈日;喜欢明朗抑或阴郁的天空,总是安静而又云卷云舒;站在高处远望,天边的山脉总是那么突兀清秀而又不失威严,似乎一触手一抬足就能跨越人间到天堂的距离…… 你沉默着表达真性情。你于市井之外,给人桃源般的安逸,你闲散而又不失贤达之美的外在与内涵。人生旅途中有你陪伴的这一程,让我至死也心醉而无憾。(作者系中文系2009级学生) 轻倚斜阳看落花 ★黄晓甜 水面落花浮荡,一如飘摇的年华的逝鸿片羽。 于那个斜阳西下,暮鸦夕归,炊烟四起的傍晚,独饮一杯绿茗,眯着双眸,在斜阳的怀中,拥抱那丝丝尚存的温暖。暮色之际,总有那么零星的落花瓣在金色的余晖中划着唯美的弧度,滑落,飘零,最后,静静躺在深色蓝紫格交错的鞋子上。 这个秋天,我学会了“长大”。 曾经那个被棉花糖般白云塞满的天空,曾经那个摇着风筝在麦地里乱跑的疯丫头,那个在炎夏七月的麦场上乱跑乱跳的假小子,那个和男孩们玩过家家,捉迷藏放肆开心地笑着拥抱一切的我,在这个17岁的暮后,学会了“女孩”,学会了“长大”。 像个远离世俗的单纯似水晶的姑娘,于那个午后,在淡淡的 《梦中的婚礼》中怀着一份甜蜜的期盼,轻饮一杯“青茗”,踮着脚尖在那把充满绿色希望的竹藤椅上;远处,那条昔日玩闹的小溪静静流淌,水面瓣瓣紫藤萝的花瓣,像艘艘通往青春的小帆,空际有一把把妙不可言的小巧落花,似降落伞从天际而来,透着金色的暮光.斜阳,轻倚,仿佛穿越空洞精灵的消散,丝丝成长的幸福,唯美。 轻踮脚尖,透着17岁女孩特有的发香,用鼻尖轻触来自暖暖的斜阳的呵护。17岁,女孩,静谧,成长。 轻倚斜阳,看到了那个早已如逝鸿般童年的片羽似落花在时光的小溪中静静淌过,就像那时傻傻的疯丫头慢慢变得沉稳,学会了文静,懂得了责任,知道了时光易逝,了解了生活也有不快乐,明白了有一种东西叫做“长大”。 一如细碎的沙砾,轻轻磨砂着小时候五彩的记忆画面,知道那个午后,在优美静雅的钢琴曲中轻翻早已模糊的残碎片。明白了,17岁的女孩,应该长大了;在那个午后,透着轻纱般曼妙的斜阳夕晖,轻品透着原始“茶”的味道的青茗,淡尔一笑:是的,17岁的我,长大了。 不再为那曾失去的快乐童年而错过紫藤萝的蔓延无际,因为落花无尽,一如年华易逝。 唯美安谧的午后,女孩,成长。 轻倚,斜阳,看落花。 如丝如雨,那个暮色之下,轻倚斜阳,释怀似年华般易逝的落花,17岁女孩微闭的双眼前,那朦胧的是雨水,还是,成长的泪?(作者系生物医药工程系2010级学生) 乡村旧事之的确良衬衫 ★田家声 实行计划经济的年月,市场供应特紧张。好多商品看似普通,却凭票供应,而那票证按人头发放,又出奇的少。比如布票,每人一年只发3尺7寸,只能够做个短裤或者短袖什么的。乡村人往往将全家人的布票集中起来,逢了腊月集日,去供销社扯回一两丈兰(黑)布或者花花布,给孩子们缝件新衣,过新年穿。大人们将土布拿到染房染了,做件粗布衣服,同样体体面面、欢欢乐乐过新年。 上世纪70年代,城市里流行的确良。那是一种高级化纤布料,美观而结实,一件衣服几年都穿不烂。那时我正读高中,看见别的同学都穿着的确良衬衣和裤子,在校园里疯出疯进,令人好生羡慕。星期天回到家里,要母亲无论如何给我做一件的确良衬衫。母亲说:“咱乡村娃咋能跟城里娃比,做一件的确良衣服最少也得七八元,娘到哪里给你弄钱呀?”父亲见我嘴噘脸吊不高兴的样子,和娘商量说:“粜几升粮食给娃缝件的确良衣服吧!娃在城里上学,在人面上哩。”娘愁着脸唉了一声说:“柜子里就那一丁点儿粮食了,数颗粒吃还吃不到头,粜了它一家人喝西北风去呀?我倒有个主意,不如把圈里那头老母猪卖了,买一头猪仔填槽,剩下的钱给娃缝件的确良衣服,你看咋样?”父亲点头允诺。 不久,我便有了一件朝思暮想的的确良衬衣,穿在身上好不神气。 现在我才觉得那时怎么那样地任性和不明事理,为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心得逞,竟然不管家里人的死活而作难父母。父母虽然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但毕竟受了很大的难场,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啊! 如今,母亲和的确良已经一起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了,依稀的记忆,也许还在一个个补丁上。然而无论如何我都没有办法抹去那些遥远的记忆的。 山人售蝌 ★王怡 某君居四皓隐居之地,闯王屯兵之所,山大沟深。一日横亘床头,望徒徒之四壁,抚空空之口袋,忍隐隐之腹饿,耐飕飕之凉意,流滔滔之涕泪,哀凄凄之身世,感坎坷之人生…… 忽灵光一闪,奋而跃起,携水桶笊篱,奔山后小池。舀舀倒倒,起起伏伏。翌日,慷慨登赴省府之班车,凭窗临风,潇潇之意,压上心头,感荆轲,叹聂政,皆浮云…… 巳时至省府一幼学,门口席地而坐,将池中之物,于桶中小心翼翼,一一舀出,五条一组,置入小杯,整齐排列。须臾,丁当铃响,孩童散学。某君气沉丹田,大声叫卖:货卖蝌蚪,五条一元。孩童蜂拥而至,见剔透杯中,墨豆灵动,似稚子点漆之眼,如丹青灵动之魄。昔日纸上之物,瞬间扑向眼前。孩童或惊呼,或嗟叹,呼朋唤友,拉爹携妈,高举钞票,捧回小杯。某君应接不暇,心头狂喜,手中忙乱,午时三刻未至,桶中已俞见底,墨豆已屈指可数,尚有未遂心愿之孩童久久不愿离去,预约明日交易……毗邻一货卖金鱼者,长驻此街之省府土著也,眼红心焦,唤来一黑衣差人,意欲暴力执法,驱逐某君,维护己之已有江山。见黑衣差人逼近,某君谗笑鞠躬,奉上墨豆五条,称劳官爷交令郎赏玩。差人多云转晴,捧杯转身而去,金鱼主人唯捶胸顿足而已。 返家途中,踌躇之志,巍然于胸,思朝阳,念石屹,皆吾兄……(作者系教务处教学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