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刊·百家纵谈
文章字数:1,862








★记者彭丽娟学生记者李冬张茜《工人日报》驻陕西记者站站长毛浓曦 一份小小的学院报,是一个凝聚文化的载体,是宣传学院的一张名片,也是为学院培养人才的摇篮,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商洛学院》报充分展现了商洛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重走长征路”等作品的报道,体现了学院师生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同时院报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思维活跃、勤奋好学的学生,希望学生记者借助此平台走得更高、走得更远;祝愿商洛学院院报越办越好,为商洛争光添彩。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里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学校重要的舆论阵地和文化建设基地,是展示学校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多年来,伴随着商洛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商洛学院》报忠实记录了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商洛学院人矢志不渝不甘平庸的精神风貌。 这份报纸从诞生到现在,学院党政领导一直对其高度重视。近年来,《商洛学院》报不断探索办报规律,形成了鲜明的风格,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受到了广大师生、全省校报同仁的广泛赞誉。我衷心祝愿,《商洛学院》报乘创刊十周年的东风,再创佳绩,为我省高校校报事业以及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再铸辉煌。陕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王继武《中国教育报》驻陕西记者站副站长秦明 对于我来讲,校报是我最初投稿的起点,所以我非常重视校报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作用。从党政的角度来讲,校报是一个机关报,表达的是学校的理念,但对于年青的学生们来说,校报是学生腾飞和成长的平台。我看到从《商洛学院》报的记者团中已经走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生,我希望校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比如说扩大记者团、成立摄影团等,让更多的同学加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校报这块平台锻炼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商洛学院》报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点是这份报纸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专业的报纸,《商洛学院》报办的更有激情,从创刊到现在,每一期都充满了新思路,文章一直富有活力,这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希望院报能将这一份激情保持下去。第二点,我发现商洛学院的院报很好的肩负起了为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从记者团走出去的每一名学生都年轻有为、积极向上。在这里,我要衷心的祝愿《商洛学院》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陕 西 日 报》资 深 记 者 贺 涛商洛市电视台总编辑党银平 我从2003年开始看《商洛学院》报,至今已有9年的时间了。我认为,《商洛学院》报是一个集新闻性、学术性、文艺娱乐性于一体的报纸,它不仅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填补了我们市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空白。建议学院在院报基础上拓宽思路,开放性办报,面向商洛地区办报;同时,增加其它宣传平台,以填补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希望我们的校报越办越好,越办越活,长办长兴。 《商洛学院》报给了我一种亲切感,我非常喜欢,相对其他自己看的报纸来说,我从心里更喜欢这个报纸的纯净。十年来院报出了很多新闻成果,院报的获奖作品,稿件的质量都是很不错的,是可以和那些大报媲美的。而且院报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希望院报越办越活、常办常新,办出激情、办出特色;希望今后彼此能加强合作,多多交流,为商洛的教育、文化、新闻事业做出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应有贡献。《 商 洛 日 报 》总 编 刘 少 鸿 院报与中文系既是伙伴也是朋友,特别是《大美中文》这个栏目,是为中文系教师开辟的一个阵地,报纸上几乎一半以上的文章、通讯都是中文系教师和学生所撰写。高校育人有两个阵地:一个是课堂教学,另一个就是社会实践。相比较而言,报纸可能会更显性一些,课堂教学是基础,真正的打磨还要靠报纸。到会的一批优秀的学生记者大多出自中文系。“人少贡献多,报小气象大”,院报是广大师生挥洒智慧的园地,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最佳途径,祝愿院报不断出彩,越办越好。 感恩母校,感恩院报,院报是我新闻工作的起点,院报的学生记者经历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我走上新闻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商洛师专升本成为商洛学院,我们的校报也升格成了《商洛学院》报,并在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越办越好,学生记者队伍的发展也越来越壮大,这些都令我由衷高兴;院报从2002年创办一直到现在走过了十年,而我从学校毕业也走过了八年,今后我将继续学习《商洛学院》报的精神,积极地去思考自己的工作。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寮步》杂志社主编、院报学生记者团首任团长陈波中 文 系 主 任 黄 元 英 教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