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理想世界的生活原型
文章字数:3,015
★王天时 下 篇 在陶渊明的想象中,四皓先生隐居的商洛山,高山深谷,远离统治者争斗的中心。那里没有骑着高头大马的统治者横行霸道、横征暴政,贫穷低贱的老百姓相互之间亲密往来,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这句诗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和“桃花源序并诗”表达的思想和意境是相通甚至相同的,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桃花源序并诗”意境的雏形。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指出:“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主要根据,即是来自《赠羊长史使秦经商山》一诗中所说,由征西将佐归来后所谈的西北人民逃避苻秦暴政的情形。” 四皓虽然没有老子、孔子那样的思想主张,但他们是儒家“富贵浮云”和道家“安贫乐道”思想的实践者。商山四皓的精神特质就是“抗暴政,远邪恶;行仁义,养清廉;知进退,尚谦让;守中庸,走正道;淡名利,薄财富;天下危局则助之,天下安定,功成名就则退之;进可为官,退则为民,不贪图权力富贵”。斑固、曹植、皇甫谧、陶渊明这些史学家、文学家,为什么要极力赞扬商山四皓的事迹和精神呢?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安定需要这样的人物和精神,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起到“励贪激浊”、“除贪易俗”的社会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最为黑暗的年代。乱则思治,乱则思安。这些有识之士们,在探讨着国家动乱衰亡的原因,寻找着救世救民的良方,盼望着安定和谐的盛世出现。孔子就有“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的主张。在他们看来,天下之所以动乱的缘由就在于当权者对权力财富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以至于横征暴敛,穷侈极欲,闹得天下鸡犬不宁,要天下安定,就必须推举像商山四皓这样“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的“逸民”来管理国家,老百姓才会归顺,一心一意过太平安宁的日子。这正是“四皓文化”起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唐宋高潮迭起,明清绵延不绝的原因。宋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禹偁在《四皓庙碑》文中这样赞扬道:“《易》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备矣,而正在其中;先生非圣而孰为圣乎。”“是以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至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 陶渊明推崇四皓先生,除了客观的社会因素外,还有着主观上强烈的个人倾向。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但他们都是社会的隐者,都有着相同的价值判断和共同的美好的社会理想。所谓时不同也,但道相同,则心相通。在我国封建帝制时代,知识分子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是自私的,极力维护的是他们的封建极权专制。知识分子要实现仁义治天下,社会大同的理想只能是空话。他们的仕途和实现理想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一生将在显与隐、进与退、荣与辱、贵与贱的矛盾痛苦的漩涡中挣扎。陶渊明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应该是这样的。他少年时好读书,培养了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和正直高尚的人格品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走向官场,而在动乱的社会里,军阀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一味争权夺利的黑暗现实,又使他壮志难酬,于是,他就勇敢地告别官场,和封建统治阶级决裂,回归田园,过自食其力的农人生活。儒家思想就成了支撑他隐居的精神力量,而四皓先生就成了他隐居的光辉榜样。他用自己的归隐和牺牲精神改变着社会的风气。当躬耕田园,投身劳动的时候,社会的动乱,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又使得他内心异常矛盾和 痛苦,他渴望着实现天下太平安宁康乐的宏伟理想。于是,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理想,用文字参与到改变社会的实践中来。客观世界发展的思 想潮流和主观世界强烈的个人愿望,就成为陶渊明写作“桃花源”的 思想基础和构思的客观依据。 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因,陶渊明用文字构筑的“桃花源”理想世界中,商山四皓就成为他写作的缘由和目的,商山四皓就成为桃花源世界主人公的化身和歌颂的对象。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后。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诗歌的大意 是,秦始皇实行暴政,搞乱了天纪 纲常,贤良的人不满暴政纷纷逃匿躲藏。四皓先生躲藏到商山深处隐 居起来,桃花源里的人也仿照商山四皓来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方避难。陶渊明在这里指出了桃花源里隐居者和商山四皓隐居的关系,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陶渊明写作缘由,正是由于有现实世界商山四皓的隐居,才有他笔下理想世界中桃花源人的隐居。今天,我们读原文和原诗,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隐居的理由相同:商山四皓隐居的缘由是避秦暴政,而桃花源里的人也是“避秦时乱”;隐居的环境相同:商山四皓隐居在商洛山中,四山包围,中有河川平地;而桃花源里的人隐居的环境也是大山包围的盆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隐居的人物相同:四皓先生是“修身有道,见义而动”的高士,桃花源里的人则也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义士;隐居的标志物相同:桃花源因桃花而得名,“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商洛山中,从古至今,多种桃树,因多有桃花而赢得美誉。“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山及商山四皓是陶渊明桃花源理想世界的生活原型。 生活中的原材料只为作者提供了文学创作故事的坯子,它之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学作品,还须取决于作者站立的思想高度和掌握艺术技巧的熟练程度。商山四皓的故事启发了陶渊明想象创造的写作,但“桃花源序并诗”毕竟是作者表达理想世界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对于具有圣人英雄情怀的陶渊明,不会仅仅地满足于讲述故事,而是要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借四皓先生的故事,表述兼济天下、关心苍生黎民的仁爱情怀和实现社会大同的雄心壮志。他还要用道家顺应自然、阴阳变化思想,批判统治阶级宣传的等级观念,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中不断探求新的精神信仰。为什么千百年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驰神往,沉浸其中而不愿自拔呢?就是因为他抒发的理想最符合人的本性要求,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和愿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善良美好的。凡是善良美好的东西人们从内心深处都能感受到温暖愉快。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有着这样那样的痛苦和失落,无法得到满足和快乐,当进入到“桃花源”的理想世界,虽然也明明知道这是虚幻的理想化世界,但还愿意沉浸在其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满足。 “桃花源”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桃花盛开,修竹茂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房舍整齐,良田碧野,美池荡漾。这里人人热爱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老年人安度晚年,少年人幸福成长,“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里没有战争,一派和平景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敢于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它与“乌托帮”、“伊甸园”、“香格里拉”一样,成了美好理想和幸福生活的代名词。“桃花源”的理想世界,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去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商山四皓、陶渊明是隐士文化的典型代表。这样的隐士文化,不是一味的消极避世,无所作为,而是待时而动,积极入世,只不过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他们超越时代的理想难于实现而已。过去,人们宣传隐士文化,有着“除贪易俗”的社会作用,今天研究认识隐士文化,也同样有着警世育人的重要作用。(作者系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