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 辉煌十年
中国高等教育:迈上由大国向强国的新征程
——十六大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文章字数:2,936
编者按:大力发展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刊发此文,集中展现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希望以此激励全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把我院建成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道路上团结奋进,再创新辉煌! 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院校,打造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高等教育定位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相互支撑的格局,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方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地位不断强化,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六大以来,高等教育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扎实奋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等教育,迈上了由大国向强国的新征程。■关键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修订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 强化育人实践环节 注重质量保障 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修订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专业。高等职业院校更加注重结合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需求,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研究生教育初步形成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行的教育体系,专业学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制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等职业学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与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支持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高校实施“拔尖计划”,逐步形成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一制三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出台教学评估新方案。“985工程”高校率先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评价。■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高教领域228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研究制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实施意见。在部分高校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形式的试点。出台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着手制定章程。首次开展直属高校校长、总会计师公开选拔试点改革,得到了社会好评。加强部际合作、部省合作,深化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出台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序下放学科专业设置权和研究生院设置权,扩大高校在招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机构设置、教师管理、经费使用、国际交流合作等七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中央有关部门向省级政府下放审批权,开展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了省级统筹力度,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制度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开展普通本科和高职分类入学考试的试点。清理并规范高考加分政策,推进“阳光招生”,维护了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关键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协同创新承担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意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在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全面部署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切实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协同创新。全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010年达到8.9%。高校承担了60%以上的“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三大奖中一半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校完成,产生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成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深入实施,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产学研用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换和产业化步伐加快,一批高校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一大批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疫病防控等重大经济和社会需求。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内政外交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各级政府提供相关咨询报告。大学文化育人作用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时代精神文化的整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关键词:办学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投入、生均预算拨款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启动高校化债工作,中央财政安排了中央高校化债资金,直属高校银行贷款本金余额大幅下降,降幅达75%,困扰高校多年的债务问题开始缓解。中央财政还建立了地方高校化债奖励机制,下达奖补资金。全国普通高校校舍建筑总面积有新的增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有新的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入开展,高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139万。通过 “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计划支持,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科研群体不断涌现。目前高校中两院院士占全国的40%以上,“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全国80%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集聚在高校。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40%,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51%,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5%,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达到35%,共培训青年骨干教师10多万人,资助培育创新团队580个,为提高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关键词:推进教育公平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健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元资助政策体系,资助标准持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新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今年开始设立新生入学路费补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大学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已超过城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关键词: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规模稳步发展 结构逐步优化 布局更加合理 目前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16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9%,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持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院校数和招生数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和成人高校2762所,普通本科1129所,普通高职1280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民办高校已达698所。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实力不断增强,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快速成长。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组织近百所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通过省部共建支持29所地方高校提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