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印象——科研篇续
文章字数:1,401
★房 琳 今天刚参加完本周的学术沙龙活动,这个商学院发起组织的院内科研讨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院老师参与交流。最近几期活动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科研项目的申请。 之前请到了南开大学李教授作专场报告,结合市场营销方向讲述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从选题、idea的产生到发表论文的整个过程,分享了很多他个人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之后这几期针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申请。学术沙龙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作用,每一期会有两位老师展示并讲述他们今年申报课题的申请书,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一起讨论,提问,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尤其是一些资深的长期做课题的老师,会给出许多细化的意见,包括从题目的构架、内容层次的调整,甚至语言表述、行文方式等诸多方面。我个人感到,在这个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一个团队互帮互助的强大力量。参与活动的老师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各自有所专长,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交流讨论中,不但会有很多珍贵的修改意见,还可能碰撞、激发出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说到学术沙龙,就不得不提一提商学院“科研流动站”。流动站这种叫法,在我之前有限的经历中,知道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代表最高端的科研力量了。万里学院商学院的科研流动站,也是一个类似的集体,是学院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在两三位固定组织者的基础上,每学年会有10位左右的优秀教师进入流动站,下一年再轮换其他人。现在站内的老师,均有多年科研工作经历,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还有一些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在进入流动站的这一学年,原则上会减少站内教师的教学课时,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研究,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交流、访问学习的机会,在经费报销额度上也会略有调整;同时,站内教师也会有科研任务,如该学年科研项目的申报,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帮带青年教师搞好科研工作等。这样一个团队的形成,对整个商学院科研力量的提升带来了很大助力。 万里学院快速发展前进的进程中,科研成绩不容小觑,与学院的重视和激励机制是分不开的,这种重视从上至下,从动员到资助,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就近期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申报来说,我来万里的第一个星期例会上,就已经开始通知、动员教师行动了。老师们或以教研小组为团队,或就感兴趣的问题自发组织团队,早早就开始准备项目申报材料。10月初,商学院通知有申报意向的老师递交项目申报书,由科研流动站的几位专家教授在院内进行初选并帮助修改。接下来通过初选的团队,在学术沙龙活动中,汇报相关内容,集思广益继续进行修改。在最终递交申报书到学院科技部之前,商学院还会专门聘请相关专家来校审核申报书,再次给出修改意见。据我了解,对上报到科技部的项目,万里学院还会再组织一次专家讨论和指导修改。在不断的修改中,一份申报书才得以成型,经过数次锤炼,递交的项目中标率就大大提升。鞠院长介绍说,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都会这样做,举全院之力用各种措施来支持、鼓励、帮助教师完成完善科研工作。这些措施,对于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积极性的鼓舞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人,不再是孤单行走,而是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有帮助有扶持,也有来自集体的无形督促,这让教师们更加愿意坚持搞科研,也能借助团队来更好的完成科研。 商学院的这样一些举措,也具体地反映了万里学院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不仅是体现在出成果之后的奖励上,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的支持与鼓励。 (作者系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