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里 印 象——教 学 篇
文章字数:1,753
★房 琳 万里学习的日子已经过去两月,天气渐渐转寒。宁波的秋天特别短,没什么过渡,换了短袖就直接毛衣加外套了。漫步校园,依然是绿的颜色,小草似乎比我耐寒,依然挺直着腰杆,丝毫不见臃肿或枯黄,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 一直跟随商学院的几位教师上课,听了半学期的课程,也时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观摩课,但对于教学这一门博大的艺术,我自觉涉入太浅,更不敢妄谈对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深入理解了。这些具体的活动还需要我在今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体会和揣摩,暂就我这半学期看到的、学到的一些皮毛与大家分享一下。 万里学院倡导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很多课程都在开展教学改革,尝试把教与学更充分地融合,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状态。课程设计中,把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调研、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知识,再汇报、展示成果,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知识。这个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更深一步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所以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仍然是以教师大班授课为主,再附加学生小班讨论的形式,这个实施方法在课表的设计中会体现出来。比如会计专业三个班,某一门课程,整个学期约有三分之二的课时是三个班一起,以大班授课的形式,由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另外约三分之一课时,则是三个班分开,每班一个时间点,由教师分别组织班级内小组讨论活动。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自学”,教师要在课下进行组织、跟踪、辅导,工作量是成倍增加的。 先来说教师的大班授课。每一门课程都会有一个教学团队,基本是由讲授这门课的几位老师组成,在构成上遵循 “老中青”结合的模式。开学初,教学团队会讨论并制订本学期的教学日程安排,并提前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内容。教师讲授的部分,几位老师会在商讨后统一安排内容、方法与进度,基本上同一门课程,不同老师讲课用的PPT是同一个框架。每节课前,几位老师也会在教休室碰头,再次确定各班进度,讨论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解决。也有个别课程,是由几位老师分工讲授,每位老师负责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比如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等课程,教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专长,负责自己的一部分内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不似我印象中的课堂那样呆板,学生有问题随时问,不用刻意举手,有的甚至不用站起来,当然这个情况和老师的习惯也有关系。 再来说说小班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一直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在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实践主题下,学生分为数个讨论小组,每组6-8人,自选具体调研讨论内容和方向,会有1-2周的准备时间。这段时间里,老师会利用课下时间对每个小组进行跟踪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完善自主学习内容,并准备汇报成果。讨论课时,由各小组派出部分同学在班级汇报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用PPT展示讲解,也有小组组织小辩论赛,还有如模拟法庭、模拟海关报税等形式。这些多是学生自己的创意,出发点在于如何使自己小组的汇报更精彩。汇报成果的评判也是重要的环节,各个小组之间不但会相互提问,还会相互评判。一般一个小组汇报结束,教师都会组织其他小组代表发言,提出不足或值得学习的好的方面。另外,各个小组会彼此打分,再加上教师的评分,构成小组汇报成绩,也就是学生的过程成绩,在整个课程的期末考评中占比30%,所以同学们大多比较重视。也有一些课程,由于本身的严谨性或知识关联度等特点,不太容易组织学生做实践调研的环节。比如税法课,教师会从其他角度考虑组织自主学习,如把习题留作讨论作业,会计、税务账目一笔一笔的做,一个题目就是多笔账目,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并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也有布置学生查阅辅助资料的自主学习形式,小组分模块查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融汇整理,作为辅助教学内容与同学们分享。 总之,研究性教学的形式,更开阔了些,不再拘泥于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来应用并掌握。这种理念和做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得更深入透彻,真正把书本内容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技能。(作者系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