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廷剧窥视中国文化的“内卷化”
文章字数:1,836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严厉批评最近热播的《后宫甄嬛传》等宫廷斗争剧。文章罗列出宫廷斗争剧肢解历史、胡编乱造、色情血腥等“几宗罪”,进而在价值观层面批判此类宫廷斗争剧,称此类电视剧迎合低俗市场,留下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垃圾。在“世人闻此皆掉首”的时候,电视剧《甄嬛传》给后宫戏这一类电视剧创作开掘了文化深度。为什么影视创作总困顿于这种宫廷剧而鲜无精品问世?文化里的内耗基因 在一篇评论里我就说过,目前的这种宫廷剧盛行的现状是源于文化批判性的被阉割,因为文化在通往批判的路上受阻之后,往往选择向后转,而在向后路途中,又分出了两个岔路,一是媚权(向上的庸俗),唱颂歌,虚假盛行;二是媚俗(向下的庸俗),肤浅化,娱乐至死。 而从社会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为何这种宫廷剧一直能够占据收视率前列呢?因为很多这种肥皂剧的观众是女性,所以很多人对宫廷特别是后宫的斗争的走红,归结于女性嵌入式的观看感情。每个中国女人心中都有一个公主梦、皇后梦,并且对于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津津乐道,但这样的指责显得很有男权主义色彩。其实不仅仅女人喜欢看这种权力争斗,男人更甚,只不过一个是在后宫,一个是金銮殿而已,包括与宫廷剧并肩齐驱的谍战剧,其中的政变、欺骗、潜伏、背叛、暴力、计谋等等又何尝不是中国男人的最爱。 总的来说,这些面向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影视作品,大多渲染谋权,竞相兜售人们耍弄阴谋的手段,贩卖的都是权谋文化。而这样的作品能够走红,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也不是普通人的喜好。比如曾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很多官员都喜欢看《资治通鉴》、《厚黑学》、《官场文化与潜规则》、《历代君臣权谋大观》、《古代君王驭人术》这类的书,把“官场权谋”一类的书,当成自己的枕边秘籍,把专制政治下的治人之术和官场权谋算计,当成 “领导艺术”、为官之道。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样的争斗,一代代继承下来,直至今日。或许也只能等待中国实现了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言的“走出历史的三峡”之后,才能得到消除。 于是乎,在中国,做人也变成了一门每个人最基本的必修课。“修身养性”、“三思而后行”、“大智若愚”等等有太多的做人的名言与哲学,从《论语》到《庄子》再到《菜根谭》等,中国的大部分典籍,都成为与如何为人、做人有关的工具书,更别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纯粹算计权谋之作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尽管其中蕴含大量的哲理与智慧,但不能不看到,其实本质上依然是专制社会下作为驯化民众的一种手段而已,将每一个人内化为一个无棱无角缺乏个性的圆滑社会人。这也正是西方人在与中国人交流交往时,会产生巨大的文化障碍一样,在直来直往的西方人处世方式面前,中国人显得手段娴熟、智慧无比。但这种其实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成本浪费,浪费在这种没有太多意义的沟通与社会交往之上,而且还搞得所有人都疲惫不堪。更深层次地,这种文化的成熟与发展却是不创造新的价值的,而只是一种自我的内耗而已。“文化内卷化”的国度 其实通过宫廷剧的本身,也可以发现一个中国文化较为隐秘的内卷化现象,从制作日益精致化、人物日益偶像化、青春化的宫廷剧的发展来说,主题与内容并没有变化。但其外在的形式却不断精细化,在对内在的精神与价值无法突破的情况下,专注于外在的奢华极致修饰。在中国举行了3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发展历程,也在进一步论证了这种文化内卷化的存在,所谓的创新,只是外在的变形而已。 “内卷化”是来自英文学术名字 (involution,又译 “过密化”),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用这一概念描述一类文学模式。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它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身转变到新的形态,而是不断的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化。 这种内卷化现象,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的各种历史循环,从一次次的王朝鼎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朝代更替,周而复始,跳不出历史周期律。尽管在朝代的各方面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仅仅是不断的精细化、复杂化的具体体现,始终没有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出现,但其核心的传承并没有大的变异。而正是这样的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与历史中数千年。 因此,以宫廷剧为分析对象,不仅可以从中解读出中国当下肤浅的文化娱乐现状,更能看到特色的内耗与内卷化的社会文化病症,以及这样的文化现象对于社会的消极意义。当然除了文化之外,这其中也包括了政治、社会等形态的全新模式的转化,构建一个政治文明、社会发育良好的国家形态,走出历史周期循环。 (摘编自《阳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