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的十大亮点
文章字数:2,847
★纪委书记 王思怀 十八大召开期间,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说“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腾飞,是自英国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开始后,世界见证过的最令人惊奇的经济变革。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改变”;德国《世界报》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是指明国际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十八大可谓新意纷呈,亮点迭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举得更高更坚定 十八大掷地有声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2.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首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明并写进党章。写进党章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未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为“行动指南”。十八大《党章》第二段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八大 《党章》第七段用五个“是”对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给予了权威规范定义。这是党的十八大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3.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中国现代的小康步伐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其中,有一项经济指标就是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建设”是一个过程,“建成”是一种结果。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报告还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量化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是首次提出。“两个倍增”把国强和民富并重,体现了在不断增加综合国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 4.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孕育于第一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4年一届人大,体现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二位一体”(十二大:物质、精神)到“三位一体”(十三大:经、政、文)到 “四位一体”(十七大:经、政、文、社)再到“五位一体”(十八大:经、政、文、社、生)的认识深化过程。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首次提出,但十八大独立成篇,将它系统化、完整化,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5.首提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这是我党首次正式作出该项涉及党内民主机制的重要决定。这是继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项重大完善措施,是任期制的一种补充、完善,是党代会代表履职行权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6.初步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但“什么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一个世纪性价值难题。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7.两个“同步”两个“提高”深化分配理念 分配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敏感、十分复杂的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这是对分配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8.人民至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64页、近3万字的报告,“人民”出现145次。标注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红色基线,宣示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把握十八大精神的精髓。与历次党代会相比,十八大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人民至上”铭刻在鲜红的党旗上,根植入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被提到新的高度 去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问 题 的 决定》。此次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基础上,用一个部分全面部署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工作,并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综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文化仍是我们的短板。 10.顺利完成了我党历史上中央领导机构第二次最主动从容最积极稳妥地新老交替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前,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这个领导集体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同志逝世后,华国锋只是一个过渡。华国锋之后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直到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逐步形成。第二代实际上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党的十六大,顺利实现了我党历史上中央领导机构第一次最主动从容、最积极稳妥地新老交替。十年后的十八大,又顺利完成了我党历史上中央领导机构第二次最主动从容、最积极稳妥地新老交替。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因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合乎党心,顺乎民意,进退比例适当,保持了连续性,积极稳妥地实现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